□周小丽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五月,万物生长,草木繁盛,此时的竹子也迎来了一年中生长最快的时节。
在中国文化传统里有一个理想的身份叫文人,中国文人始终坚持着“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竹,自古以来便是文人的精神寄托。它坚韧不拔、挺拔秀丽,又充满生机与活力。苏东坡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文人的家里,即使居住面积小,没有栽竹子的地方,至少也得有件竹形文房器具,陈列于案头之上,才能化解尘俗之气。
这是一件清代中期碧玉雕竹节仿圈。仿圈,是圈字临帖所用的实用工具。每当临帖时,临帖人先将透光性较好的纸蒙在法帖上,上面再压上仿圈,在仿圈内摹写法帖。通过仿圈可以更好地掌握字体结构,而此时的仿圈也起到了镇纸的作用。这件仿圈以和田碧玉为材,玉质温润,可见黑色斑点散布其中。仿圈作三圈竹枝排列状, 些许嫩叶依势而生,碧玉通透,生机勃勃。整器包浆厚润,刻工精美,纹饰象生,极富皇家御品之雅韵。
仿圈兴起大约在清代,早期只是铜制的框架,既无字也无雕刻;造型有长方形、圆形、矩形,也有折叠式的。仿圈多用于儿童刚开始临帖习字之时,故常见的材质多为黄铜、白铜等金属。仿圈也有一些珍贵材质的,如玉石、象牙、铜胎掐丝珐琅等,此当为王公贵胄、官宦名流之物。
文可载道,器亦可载道。文房器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信息,也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格调与精神。赏玩这件竹形文房器具,口中吟诵:“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五月知竹,人生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