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芬
利济医学堂位于浙江瑞安市玉海街道忠义街10号,创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陈虬、陈黻宸、何迪启、陈葆善等为推行改良维新主张所创办的中国第一所集教学、医疗、研究于一体的新式中医学堂,比1915年上海丁甘仁所创办的“中医专门学校”还早30年。
建筑精美
利济医学堂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呈四合院式。据《新建利济医院碑记》记载,左厢房为药房,右厢房为诊室,中座(正厅、主楼)以设堂。门厅中间行人,两侧为膳厅与宿舍。正厅后面为中药圃。门屋外是朴素的灰色砖墙,门屋设台门,台门砖石结构,五开间,进深二间,抬梁式结构,明间辟石库门。门额上嵌有一块青石匾额,上刻楷书“利济医院”四字,苍劲有力,为进士、翰林院编修孙衣言所题。顶部做成如意形山花,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小青瓦、清水脊,这是中式建筑中等级较高的一种屋脊,是施工现场对砖瓦进行加工并层层垒叠砌筑而成;屋顶做成落翼硬山顶,屋脊上鸡儿吻及凤舞灰塑精美,是民间工匠用石灰糯米砂浆雕塑而成。
左右厢房三开间,均为砖木结构,进深四间。门楣上分别标有“诊室”和“药房”字样。地面上都有木质门槛,门槛象征一种界线,跨入门槛意味着就诊或取药。药房里有一个长柜台,柜台后面是一个巨大的三组柜子,左右两边各一组柜子,柜子都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两层,摆满了陶瓷罐子;下部分有许多密密麻麻的小抽屉,原来都是放着各种中草药。陶瓷罐子外面都贴着小标签,注明各种药名。两厢房与台门围成一个独门独户的清静庭院。
正厅(主楼)改建于民国九年(1920),为二层西式洋楼,砖木结构,二层五开间,上下层均有副廊,与左右厢房形成回廊。传统抬梁式梁架,西式外立面。砖砌癸形檐柱,内柱实木,方形青石柱础(磉盘),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防潮、防腐烂的作用。檐柱与金柱之间设廊道,上层廊前设实木栏杆。屋顶人字架二坡面,四坡顶,小青瓦铺设。整座房子,外装立面清水做法,欧式门、窗、檐以及装饰,颇具异域风情,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流创办
利济医学堂里的人物都是一代名流,而且在政治、史学、医学研究等方面很有建树,特别对中国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利济医学堂博物馆”一楼有陈虬先生半身塑像及其他三位创办人遗像,还有许多医学堂的史料记载展览。
四位创始人中,对何迪启(字志石,一作苣石)简单介绍为瑞安人,利济医学堂、医院院董、主诊医生外,其他三人均有详细介绍。
陈虬(1851~1904),字志三,号蛰庐,瑞安人,祖籍乐清。利济医学堂、医院主讲、院长。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与陈黻宸、宋恕合称“东瓯三杰”。
陈虬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改良派思想家。1892年著《治平通议》,主张“创始议院”,这是我国最早提出采用西方议会制度的倡议,从此声名鹊起,成为浙江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1895年参加“公车上书”活动,1898年参加保国会,又与蔡元培筹立保浙会,一直站在戊戌变法运动的前列。变法失败后,被清廷通缉。
陈虬年轻时便悉心钻研中医经籍,博采诸说,而临症制方,必辨证求因,不袭前人窠臼,是一位造诣很深的名医。他创办利济医学堂,就是想利用其医学知识和社会声望,以改革封建教育制度,培养“上医医国”人才。
陈黻宸(1859~1917),字介石,瑞安人,利济医学堂、医院院董。光绪十九年举人、廿九年进士,曾授户部贵州司主事,宣统元年,被举为浙江谘议局正议长。光复后,任浙江省民政部长,1913年当选中华民国首届国会议员、众议院议员。袁世凯称帝期间,袁妄以十万银元贿赂他(时为北京大学教授)率学生劝进,遭他严词拒绝,曾在国会里弹劾总理段祺瑞“病国病民”,赢得议员和民众的赞扬。
陈黻宸一生基本都从事教育工作,早年设家塾授徒,后在京师大学堂、京师译学馆、两广优级师范学堂与北京大学等10多所院校任教。马叙伦、许德珩、冯友兰等知名人士,皆是其学生。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崇尚永嘉事功之学,著有《老子发微》《诸子通义》《中国通史》《中国哲学史》《地史原理》《读史总论》等书。
陈葆善(1861~1916),字栗庵,晚号湫谬斋,瑞安人。利济医学堂医院教习、监院兼总理。清增贡生,陈虬得意弟子,著名中医。
他一生从医,对中医经籍深有研究,所著《白喉条辨》,乃其汇集国内多种白喉著述精华,参酌自己临床经验而写成,言前人所未详者。此书1897年首刊于《利济学堂报》,1957年以来,人民卫生出版社曾三次印行。尝创制“三气降龙丹”,为专治白喉良药。又著《燥气总论》《燥气验案》《本草时义》各一卷。《燥气总论》一书,首明本义,次述病候,再详脉理,终出治法,悉皆洞彻源流,曾于1933年刻印发行。
光绪廿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陈黻宸撰《庚子刍议》陈瑞安海防事,洋洋千言,议论详实,文笔洒逸。著有《湫谬斋诗草》《艺菊琐言》《月季花谱》传世。
四位创始人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影响了数代中医人,是中医学史上永不熄灭的航标灯。
欧美制度办学
利济医学堂是我国第一所采取欧美办学制度和方法的学堂,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陈虬深谙医学,亲自抓教学,他手订十六条《习医章程》,对入学年龄、注册要求、缴费数额、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考试方式、毕业行医注意事项,以及寄宿制度、伙食标准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规定学习年限10年,学堂实行“宽进严出”,前5年攻读医学课程,后5年边学习、边诊断实践。还规定“课其所业有成,不拘年限”,即凡勤奋好学提前学完应修课程且考试合格的学生,可提早毕业。类似于现在高等院校修学分制度。
《学堂教条》就是作息时间表,对学生每日从卯正至亥正(早上6点到晚上10点)的16个小时做了详细安排。诸如起床盥洗、清洁洒扫、三餐用膳、体育锻炼、上课自修、课外阅读、熄灯就寝,等等,都有严明规定,一扫学塾任意作息、无章可循的校风。
传统的医学学派都是以父子、师徒的形式传承,利济医学堂最大的特色是教学与医疗实践相结合,附设医院、学堂、百草园等,学堂利用教室和草药圃进行教学、医疗、科学研究。陈虬自任主讲,自编教材并教授学生。
学堂教材分专业和普通两种。除中医经典著作外,还有学堂自编的医学讲义。普通课教学内容很丰富,有国文、历史、算术、体育、音乐、事物等课程,专业课除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知识外,还有种植药物知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详细了解中草药药理知识,掌握中草药炮制、储藏等方法。这些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出创办者愿“本医院已成学徒,皆别有兼长”,即着力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冀将来勉成国手”“上医医国”的人才。
难能可贵的是,学堂把刚传入我国的新医书分为“全体学(解剖学)”“心灵学(心理学)”“卫生学”三学七类介绍给学生学习,开拓学生视野。
《利济卫生经》就是陈虬根据五禽戏、气功、导引、易筋术而编成的讲义,是一种指导学生锻炼身心及介绍体育疗病的教材。全套分36架式,有图28幅,其下有练功方法及治病保健范围的说明文。
《教经答问》一书,以问答方式解释《利济教经》中的疑难问题,是一种教学与学生自修的参考书。《利济教经》是百科式的蒙学课本,三字为句,押韵,好读易记。书中许多知识,在当时还是学生们前所未闻的世界科技新知识。
《利济元经》是陈虬根据《素问》《灵枢》中有关五运、六节藏象、病机等方面内容,综括经旨而编成的讲义。分运气、藏象、经脉、病因、针灸、死生等卷,列表52幅,以便学生记阅重点。是一种深入浅出,而又不忘规矩的中医基础教材。
《蛰庐诊录》一书,是陈虬于1880年从其历年临症记录中整理出典型医案20例而编成的。记叙仿《寓意草》体例,而议论精审,可与之比美。书中医案详记病家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身份,与求诊时间季节。其对审症求因的论述,及处方用药与治疗得失,均作如实记录,为中医学界辩证施治提供了范例。
医学堂还积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曾制订《医学藏书目录表》,把医书分为必读、必阅、必备三种,告诫学生“必读之书当循序渐进,必阅之书当择善而从。名家则观其独到之处,专家则观其独异之处”,并且提供西方医籍书刊给学生浏览、学习。当时学堂里就有解剖学、卫生学、心灵学等西方医学书刊48种174卷,开我国中西医结合之先河。
利济医学堂因具有先进的办学制度和教学方法,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执教,在社会上声誉很高,因此浙南各地要求入学的人很多。于是在创办后的第十年,即1895年,在温州郡城周宅祠巷设立学堂分校,在小高桥设立医院分院。
创办《利济学堂报》
陈虬先生于1894年所编的《利济教经》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新式医学教科书,比南洋公学自编教科书(1897年)还早三年。1897年1月20日创办发行的《利济学堂报》,既是利济医学堂校刊,又是医学杂志。陈虬既是医学堂校长,又是学堂报的主编。报社设在温州郡城(今鹿城区)府前街。报文以“医论”为主,开展医学争鸣,医学堂一直提倡学术争鸣,鼓励师生撰写文章,在校刊《利济学堂报》上发表。这对推动学术研究、促进总结临床经验、从事著述活动,曾起过良好的作用。学堂师生中,后来数十人有医学专著问世,其中一些都首刊于《利济学堂报》。《利济学堂报》是近代中国学堂办报的开端,比1908年上海发行的《医学世界》还早11年。
创办《利济学堂报》的目的在于推广、宣传、交流、研究。在此环节上,陈虬及其同仁一丝不苟。《利济学堂报》为半月刊,木版印刷,一年24期,以我国24个节气日为出刊之日,故各期封面上印有立春、惊蛰等节气名称。内容辟有文录、院录、书录、时事、洋务、艺文、农学商务等12个栏目。每期100页,约三万字。全年售价银元四元。为提高发行量,本地销售打折、代售者给予优惠、各报互相代售或捐资者于报中登名致谢。
《利济学堂报》因对促进中医学术交流和繁荣起到良好作用,同时又因宣传变法维新思想,宣传社会改革,迎合时人心理,受到人们青睐,次年又在杭州设利济分报馆。
由于办报经费紧张,他们还得到当时温处道宗源瀚的鼎力支持。他特捐出俸银200元,并带动地方贤达名流纷纷解囊斥资。由于他率先赞助,并向各方推广,使得报刊声名鹊起,发行量辐射到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福州、广州、台北等我国大中城市与港澳地区,设有70多个销售处所,故其社会影响非常深远。宗源瀚1897年春抱病离世,陈虬悲恸不已,挥泪写就:“遗爱遍瓯括—十五县,公原不死,究竟莽莽,感恩如我更无门。”表达对这位知音的哀悼之情。
18年培养300余名中医师
利济医学堂创建后,招收14岁以上的省内外聪颖弟子,注册在籍学生200余人,医术成熟即可获得“试医图章”。还在温州市区周宅祠巷设立分院,扩大了办学规模和就医范围。学堂以“道济群生,泽衍万世,津梁广启,执圣之权”十六字排列学生世次,道字为第一,济字为第二,各就本师递衍,依次以绍医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基础扎实、理论水平过硬、有实践经验的医学人才,有姓名可稽者尚有数十人。
陈虬的得力学生陈葆善,20岁就考取了秀才。后来由于生病原因改学中医,十年寒窗终有果,后来担任利济医院的监院兼总理。温州著名中医金慎之就是他的学生。
池志澂曾说,从乾嘉以来,温州博学的良医,除了蛰庐(陈虬)外,就是栗庵君(陈葆善)为最。在当时江浙特别是浙南一带,无论平民百姓还是世家大族,慕名请他诊病的人络绎不绝。孙诒让的顽疾就是他治愈的。
陈葆善的弟子胡鑫,字润之,曾协助陈虬编纂《利济元经》,后来成为陈虬的女婿。陈虬将毕生的中医学问全都传授给他,瑞安凡有重病危症,必请他诊治。胡润之对于治病,绝不人云亦云,而是面对每一位病人的具体病症,寻根究底,对症下药。因此,他在温州行医三十年,因医术高超,成为闻名遐迩的“胡一帖”,意指只要胡润之所开药方一帖在手,即药到病除。
1923年,温州工商界开明人士蔡冠夫等发起募办“永嘉普安施医施药局”(现在温州中医院前身),胡润之受邀坐镇,在其主持下,药局声誉日隆。许多原为利济医院的良医和师从利济医学堂的学生,后来都成为了普安施医施药局常驻医师或义务医师。
戊戌变法失败后,陈虬受政治、经济上双重打击,医学堂、学堂报原先就亏损,加剧了医院的债务,利济医学堂被迫关闭。利济医学堂1885年开办至1902年停办坚持了18年,为浙南培养了300余名医术精湛、出类拔萃的中医师,成为浙南中医力量的中坚,形成了医学流派。后来温州其他地方如永嘉中医学社、国医国学社、普安局等中医学校的兴办,都是受利济医学堂影响而创办的。对满足民众的医疗需求和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恢复原貌
医学堂、医院停办后,校舍于抗日战争初期并入瑞安社会救济院。解放后,社会救济院更名社会福利院,校舍被作为宿舍。1958年瑞安福利院搬出,在此开办瑞安福利电器设备厂(简称福利厂),1992年转产后,改名瑞安市金属制品一厂,并承包给个人经营。建筑群和环境遭到严重损坏。社会各界呼吁腾退利济医学堂旧址、重光“利济”精神,维修愿望呼声极高。
瑞安市人大和政协多次提出议案和提案,呼吁“尽快研究作出决策,制订并落实福利厂搬迁方案,使利济医学堂恢复原貌”。此举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1999年12月成立“利济医学堂抢救维修工作领导小组”,并把维修恢复利济医学堂原貌作为2000年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瑞安市政府斥资300多万元经费,遣散安置职工和维修校舍。分三期进行维修,坚持“修旧如旧”原则,恢复利济医学堂的原状。现在的利济医学堂,成为人们认识中医历史、了解古医学堂历史的场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利济医学堂,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建筑,更是我国中医药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