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嫌怨铸就佳话

日期:05-17
字号:
版面:04版:说吧       上一篇    下一篇

  ■郭玉鑫

  《陈公弼传》是苏轼为陈希亮写的墓志铭。苏轼在文中称:“轼平生不为行状墓碑,而独为此文。”苏轼为什么破例为陈希亮作碑文?这与他对陈希亮的一段嫌怨有关。

  嘉祐六年八月,已经进士及第的苏轼参加了制科考试,并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中第三等。制科是由皇帝亲自下诏而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其应考难度极大。苏轼考中的第三等,是自北宋开设制科以来,士子们得中的最高等次。这对于23岁的苏轼来说,是莫大的荣耀。苏轼也因此被授予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的官职。

  年轻的苏轼,怀揣着辅佐君王、成就尧舜之治的崇高理想走马上任。凤翔府衙里的一些吏役非常敬慕苏轼,尊称他为“苏贤良”,苏轼欣然接受了这个称呼。不久,这件事传到了知府陈希亮的耳朵里。陈希亮素来刚直严厉,他勃然大怒,骂道:“府判官不过是协助处理文案的官员,什么贤良不贤良的!”随后,陈希亮当着苏轼的面,杖责使用了这一称呼的吏役。这件事使得苏轼很难堪。

  后来,苏轼多次登门拜访陈希亮,陈希亮都故意推脱不见。苏轼呈给陈希亮的公文,总是被多处涂改。一份公文,苏轼要来来回回修改数次才能通过。本来就以写文章出名的苏轼难以接受陈希亮的故意刁难,从此对陈希亮心生嫌怨。只要不是公事,苏轼都尽量避免与陈希亮接触。到了中元节时,官府循例聚会,苏轼赌气没有出席。此举激怒了陈希亮,他随即向朝廷参奏苏轼,苏轼因此被罚铜8斤。

  嘉祐八年,陈希亮主持建造了凌虚台,请苏轼作文记下这件事。苏轼应允,写成了《凌虚台记》一文。在文中,苏轼狠狠揶揄了陈希亮:“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人世的得失,来去匆匆,犹如这座高台,不足以长久依靠,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实在是太过肤浅了。

  出乎苏轼意料的是,陈希亮看过他的文章,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连连称赞。他未改一字,便请人将文章刻在了石头上。众人不解,陈希亮笑道:“吾亲苏明允犹子也,某犹孙子也。平日故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夫满而不胜也,乃不吾乐邪!”苏明允,即苏轼的父亲苏洵。原来,陈希亮一直把苏轼当作自己的孙子看待。有着丰富官场经验的陈希亮,深知年少暴得大名并非好事。他对苏轼的刁难,不过是为了磨炼苏轼的心性,以期他未来能有更大的作为。对于苏轼作文讽刺他一事,陈希亮完全能够理解,他知道这是苏轼在生他的气。苏轼直至不惑之年,经历了宦海浮沉,才渐渐明白了陈希亮当年的良苦用心。

  苏轼与陈希亮的儿子陈慥交好。陈希亮去世后的第14年,陈慥请求苏轼为其父作文立传。苏轼钦佩陈希亮的清廉正派,欣然应允,为他作了《陈公弼传》,同时也希望借这篇传记弥补自己对陈希亮心存嫌怨的过往。在文中,苏轼追忆自己曾经的少不更事:“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苏轼深深的悔疚与怀念之情。

  陈希亮的识人惜才、正道直行,苏轼的光明磊落、坦荡胸怀,让一段嫌怨传唱为佳话。他们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君子之交,何为真正的智者之选,让后人在传颂中汲取智慧,在感悟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