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琦
年前,有人偶然从南京一处废品站淘到一批旧手稿,意外发掘出一位女科学家的人生故事,引发不少网友感慨。尤其女科学家亲笔书写的手迹,涵盖中英日多种语言,叙事条理清晰,字迹娟秀,既直观展现了老一辈学人的深厚学养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又犹如衔接新旧时代的一股涓涓细流,令被生动还原的历史,获得了一种美学的品质。
作为有过手写和电脑书写经验的人,我很早就发现两者是不同的两回事。文字是人类借以表达的工具,同时又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有着肉眼看不见、却又人人都能明确感觉到的界限——如果被书写出来的文字不是一个人所思所感的诚实表达,是没有意义的,在旁人眼里毫无价值。虽然手写和电脑书写都是在对文字进行组合搭配,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手写的字迹又像孙悟空的筋斗云,同时还载着人们在天地间神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当事人的即时状态、内心情感、所思所想留存下来,以特殊方式传递给另外的人。
相比手写,电脑书写无疑效率更高,可助人把主要精力放到细节的构思、完善叙事节奏、优化遣词造句上,无须再费神去想每个字的字形结构、笔画的书写顺序。不过,也恰恰是被省略的这些环节,抹掉了书写者所经历的一部分信息。前些年,我到一个朋友家里做客,恰好朋友的孩子毕业,学校把毕业照和各种合照集中到一起,统一制作成纪念册,包括彼此之间写下的祝福语和联系资料,都事先提交上去,然后以标准字体打印出来,每个学生发一本。
我随手翻阅被各种照片和文字填得满满的纪念册,虽然内容和情感表达都很精彩,可是给我的感觉,却像是在翻阅一本餐馆的菜单。不像过去数字技术还未普及的年代,同窗之间手写留下的字迹,那才是具有生命力的留言。即使多年后再次握在手中翻阅,根据字迹呈现出的独特形态和个性,许多尘封的回忆也会随之掀起,相关的人与事便立即浮现于脑海中。因为人的一生,在成长过程中就是在不停地记住与遗忘,很多事情并非像纸张、书籍一样具有质感,时日一久,就慢慢在岁月尘沙的打磨中淡忘湮灭了。
遵循不同的个性思维、一笔一画书写出来的笔迹,是衔接记忆的有效工具之一。那些在纯真岁月留下的真挚笔迹,会以投射能量的方式,把书写者的人格和精神状态具象化,纵使时过境迁,仍然如同人与人之间缔结下的友谊,不会衰减褪色。到今天,我偶尔翻看自己多年以前手写的文字,依然能够重温当时是怎样的心情——有些文字潦草凌乱,足见书写时一定是心情浮躁,着急想要完成;有些字迹的笔画很有力,透露出当时的内心是颇为志得意满的;还有些文字的一撇一捺被故意上翘,弯成了一个小钩或小圈圈,说明当时心态很松弛,所以有心情玩这种小游戏。即使事过经年,仍然能从字迹中感受到那些或戛然而止、或余音袅袅的韵味。
电脑文字便无法把文字之外那些散落在陈旧时光里的记忆珍珠,再重新串联起来。我相信那个被无意中从废品站的旧手稿中发掘出的女科学家,如果留下来的文字都是排列工整的印刷铅字符号,肯定无法获得同样的关注度,触发如此多人的共鸣。因为失去了鲜明的个性书写痕迹,旁人就再也无法感受到文字中蕴藏的情感温度。就像梵高说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但大多数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字迹和图画,都是传递这团火让更多人看到的载体。
网络时代,很多人都是在被动地记住或遗忘许多信息,电脑文字潜藏的人间烟火,往往不易被人观察到。不像手写的文字,人和事可以消失,但书写时留下的真实情感痕迹,却可以被长久保存,并且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直击人们的内心,令观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凝虑动容甚至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