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合力共建新型文化空间

日期:05-17
字号:
版面:03版:议政       上一篇    下一篇

  □嘉兴南湖区政协文化艺术与体育界

  优质、多元的文化服务能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增强凝聚力。嘉兴南湖区积极探索新型文化空间利用和实践的新形式、新内容,为嘉禾大地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现状

  近年来,南湖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新型文化空间建设,智慧书房、文化驿站、乡村博物馆等快速增长。目前已建成新型文化空间共35个,其中智慧书房23家,文化驿站9家,乡村博物馆3家,包括九曲智慧书房、老建委驿站、望湖路驿站和高以永史料陈列馆等。同时创新文化利用方式,持续推动新型文化空间与嘉兴古城文化创新融合发展,如2024年区文化和旅游局在子城举办“悦享古城,礼行南湖”南湖区首届子城流霞城市定向赛,将体育赛事、古城风光和交通知识有机融合,为群众献上一场可以切身感受禾城风韵的文体盛宴。通过多措并举进一步提升新型文化空间建设利用效率,助推全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成为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凝聚力的重要载体。

  问题

  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尽管在新型文化空间建设上做了积极探索,但资源总量偏少、分布不均,大部分集中在城市街道新建小区。部分区域的文化设施建设不足。

  内容单一,缺乏创新。一是内容运营同质化。一些已经建成的新型文化空间在服务供给与运营模式上缺乏活力,展陈内容同质化、更新慢,对不同群体针对性不足,创意性和互动性欠缺。服务内容静态展览展示偏多,动态文化活动尚未形成周期化、系列化。二是运维缺乏创新,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儿童等不同群体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此外,现有新型文化空间大多由政府主导运营,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赖财政投入,社会力量参与度低,影响可持续发展。

  宣传不足,信息不畅。新型文化空间在老百姓心中的“知名度”尚不高,缺乏宣传,微信小程序“浙里文化圈——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虽具备预约功能,但局限于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众,难以向儿童、老人群体辐射。信息梗阻,尚无有效机制引导群众、文艺骨干、社会组织参与新型文化空间建设和活动,导致不少新型文化空间日常空置,而一些群众想要组织文艺活动却无处寻觅合适的场地。

  建议

  优化布局,协同多元力量。一是强化统筹规划,鼓励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全面摸排主城区内有潜力建设为新型文化空间的场地,尤其要加快未达标街道社区新型文化空间场地建设。要发挥好政策引导作用,出台相关办法与细则,推动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机制,建立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机制,充分发挥新型文化空间作用。二是应建尽建,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政府提供场地和资金扶持、企业负责空间运营管理、社会组织创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形成合力,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公众意见征集、文化活动策划等方式,让群众成为文化空间的主人。三是创意改造,善用现有公共文化资源。围绕城乡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进行创意改造。在社区开展公共文化“嵌入式”服务,建设一批智慧书房、文化驿站、文化馆企业分馆等群众身边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和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目录和内容清单,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管理,拓展社会资金在阵地服务、团队培育、创作展示、文化资源配送、人员培训等工作内容上的渗透度,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经验。四是拓展边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充分利用露天城市景观,因地制宜在市民广场、文化街区、景区景点、品质酒店等融合建设文化公园、文化街景、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和文化角。积极探索在城市街头开展“文艺赋美”演出,让文化活动成为群众身边可随时参与的“生活”。

  创新融合,完善运营机制。一是探索文化与科技互联。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术,创建可沉浸式体验的文化展览和互动项目,实现文化数字化和技术文化化,如建立数字孪生版大运河模型、革命纪念馆智慧导览系统,通过AI虚拟助手提供个性化讲解、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发“南湖文化探秘”湖文实景游戏等。二是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开发“红船精神溯源之旅”文化旅游线路,将新型文化空间嵌入革命纪念馆、文化遗产地、旅游景区、特色历史街区中,以红色文化和江南文化丰富旅游行程,设计文创集章、数字打卡等游戏,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旅行体验。三是加强文化与商业协作。在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等设置小型文化展馆、“文艺赋美”表演点、创意市集等,既丰富购物环境又促进文化传播。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联合“老字号”,形成双赢局面。四是创新文化与体育联动。开发体育健身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形式,打造文体融合标杆项目。通过上述措施,有效推动文化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搭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具地方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新型文化空间。

  打造品牌,提升影响力。一是打造“公共文化+”品牌。依托城市商业综合体、综合交通枢纽、文化创意园区等场地,创新打造融互联网服务、数字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内容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定期开展艺术沙龙分享活动,邀请文艺界大咖做客,吸引群众参加,让更多人走进新型文化空间,进一步打造“禾城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二是以活动彰显特色,擦亮“红色水乡”名片。深入挖掘南湖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红色基因等特色元素,策划系列主题文化活动。结合时令节气、重大节日,打造具有周期性和延续性的主题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生态化,打造绿色新型文化空间,加强周边生态建设,将南湖区的水乡、湿地生态资源与新型文化空间相结合,打造文化与自然融合的景观。三是以人才激活文化,构筑文体队伍“金字塔”。优化文化创作、艺术演绎人才梯队,多方法多渠道引进和培养文艺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