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越城区政协
近年来,绍兴越城区锚定“建好一条河,提升一座城”的发展目标,持续加强对大运河的活性保护、活态传承、活化利用。浙东运河文化园肩负着传承利用运河文化的使命,建议以运河文化园为核心,全方位打造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越城样板”。
现状
高位统筹,保护利用强势推进。越城区明确“一河五片”总体规划,编制实施《浙东运河(越城段)保护传承利用方案》,深入推进“河城共生”保护传承利用项目,创新开展运河文化年系列活动。
分区运营,整体功能日趋完善。锚定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平台目标,深化文旅、文创、文博功能区块,以全国一流标准运营管理浙东运河博物馆,高标准建成开放浙东淡水鱼馆。全面推进招商运营,与腾讯、故宫博物院等龙头企业、品牌合作,集结入驻“运河学院、故宫学院、运河BOX”等一批潮流创意项目,在运河文化带构筑文创集聚、业态多元的复合型文旅消费新空间、新场景。
示范引领,水上游线初见雏形。开发建设“1+3+X”水上黄金游线,其中西线——醉游长歌线,全长11.7公里,从绍兴北站出发至浙东运河文化园,融合黄酒、书法、越剧等标志性文化元素,沿岸通过光影技术运用,打造宋韵水上婚礼、运河集市、水上摇橹等主题场景,创新推出运河龙舟赛、运河诗会、运河“City boat”等特色民俗活动,全景式打造具有越文化特色的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带。
大力宣传,文化传播力持续扩大。举办大运河文化遗产交流大会、运河文明风雅颂等主题活动,高质量筹办“运河文明与国际交往中华文明大讲堂”,邀请部分世界运河城市开启Canal Walk行动。开展“文化中国行”全国媒体采风、“千年文运、河城共生”大型融媒采风等行动,运河相关报道多次登上央视新闻,全网传播量超25亿次。
创新驱动,传承守护更具活力。建立健全文物安全长效管理机制;蜻蜓池“水下森林”生态修复案例入选首批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典型案例,打造河湖富营养化治理的做法入选2024年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浙东运河(越城段)被评为浙江省“最美家乡河”。深入实施运河文化研究工程,组建运河文化专家智库,围绕越地文化史与运河水环境研究,推出《运河遗珍》《重华在亭山》等地方文化研究著作。深化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梳理绍兴传统木船制作技艺、黄酒酿制技艺等运河非遗项目9项。
不足
板块融合待加强。当前,浙东运河文化园已成为越城文旅金名片,但文化园远离古城及周边文旅项目,服务配套尚未成熟。文化园的三大板块中,人流量最大的博物馆是公益性单位,文创区尚处于招商阶段,目前只有浙东淡水鱼馆有一定的收入,文化园持续发展资金压力较大。
内外衔接待加强。文化园的博物馆、淡水鱼馆和文创区虽然主管单位是一家,但由不同主体运营,统筹不够,影响后期发展。
内生影响力待加强。拥抱市场力度不足,与长三角地区及国内外文旅企业的合作不够广泛和深入,存在品牌定位和形象塑造不够鲜明、目标客群的选择还需优化、展品和互动体验项目缺乏吸引力、宣传推广不足等问题。
品牌特色待加强。存在策划不够、形式不丰富(局限于听、看,缺少沉浸式体验项目)、接待对象不广泛(以绍兴市及周边学生为主)、宣传力度滞后、场馆使用权受限、线上课程和互动平台建设不够完善、文化园服务配套设施不全等问题。
建议
立足大运河视角,明确文化园定位。设立当前和长远两个目标定位。立足当前,建议在水城、水文化的背景下做好文章,充分发挥文化园金名片作用,带动越城文旅产业整合发展。重点打造古城与运河“河城共生”概念,突出文化园的核心地位和示范作用,统筹配置全区文旅的资金、项目、人才等,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形成水陆互联、区域协同、连片发展的整体布局。着眼长远,建议以传承弘扬运河文化为主,目标是争做运河文化中的标杆。集中资源推动博物馆优化升级,挖掘整理运河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从一般性展出向研究性保护转变,持续创新博物馆展陈,加强与其他运河文化机构的联动,争取承办全国性的水利等相关会展,扩大运河博物馆在全国的影响力。
运用大市场思维,优化运营机制。围绕大市场思维,优化运营机制,以市场经济内生动力促进浙东运河文化园高质量发展。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做好市区联动、河城联动、文旅联动,使文化园建立起科学的决策机制、统一的联动管理机制和有效的考核机制。成立专班负责浙东运河文化园优化提升工作,由区文旅集团运营管理,优化统一“浙东运河文化园”公众号或网站设计统一的预约通道。开设园区套票、以市场化手段提升园区文旅服务水平、协调文化弘扬与市场运营关系、精准对接文旅市场群体、文创区的市场化运营等。
发挥大文化优势,精心打造亮点。大运河沿线有运河博物馆(文化园)11家,运营有代表性的是北京(以文物为核心内容)、苏州(以高科技为核心)。浙东运河文化园要从大文化的战略高度出发,深挖自身文化资源,精准把握发展方向。可以水为脉,从可看、可听、可体验的角度设置展演项目。如从水则牌的使用,展示古人测水、治水、用水的智慧,讲好越地为什么是风水宝地、鱼米之乡的原因。挖掘运河与治水精神、胆剑精神、阳明心学等优秀文化的关系,传承绍兴文脉,串联古今越地文化,彰显其中不变的家国情怀。不断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品牌合作发展,开展各类活动,在活动中打造品牌、引发爆点,制造流量。
建立大学堂品牌,以精品研学促流量提升。浙东运河文化园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其优质的大学堂气质,也是目前吸引流量的主要途径。建议开发运河文化、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新时代文明等研学线路产品,打造浙东乃至国内外闻名的研学目的地。最大化利用政务流量,将浙东运河文化园与契约化共建两张金名片相结合,与省市区三级党校联合共建,研究推出相关培训课程,串联绍兴乃至浙东文旅及精品乡村资源融合发展。加强优质研学机构的引进和培育,开发研学精品课程,丰富互动体验内容。加快提升研学配套设施,单设活动场地,配备讲解服务人员。全方位宣传推介,相关部门要加强与旅游平台、教育机构的深度合作,将运河研学更多地融入文旅销售线路中,全力把运河研学的影响力做强、品牌做大,充分发挥研学游在浙东运河文化园引流上的主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