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AI养老伴侣”,不应止于对技术的赞美

日期:05-15
字号:
版面:03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王志顺

  微观点:技术可以成为养老困境的“止痛药”,但治愈老龄化社会的阵痛,需要整个社会开出更具人文关怀的“组合处方”。

  “妈妈,该吃降压药了!”上午8点,88岁的独居老人王奶奶家中,一个呆萌可爱的智能设备准时发出语音提醒。这可不是普通闹钟,而是能陪老人聊天、教老人做操的“AI养老伴侣”。“它就像我姑娘,每天陪我说话解闷呢。”王奶奶说。据悉,这款充满温度的智能设备,是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智造”团队的最新发明。

  这款产品的价值,首先在于它跳出了“为智能而智能”的陷阱。调研200多位老人、扎根社区的真实需求,让技术回归服务本质:“语音提醒”解决健忘难题,“模拟子女声音”瞄准情感孤独,“定制八段锦”关注慢性病管理。相较于市面上面向年轻人的炫酷科技,这种“笨拙”的适老化设计更显珍贵——它证明,科技的温度不在于算法多复杂,而在于是否真正俯身倾听弱势群体的声音。

  然而,当王奶奶将AI设备称为“我姑娘”时,这句感慨令人心酸。技术或许能模拟亲人的声音,却难以替代真实的拥抱;能提醒按时吃药,却无法在深夜病痛时递上一杯温水。我国超1.8亿独居老人(据2024年数据)的孤独感,本质上是代际疏离、社区支持薄弱、公共养老资源不足的综合症。“数字儿女”的诞生,既是创新,也是无奈——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瓦解后,社会尚未填补的巨大空洞。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技术伦理。当AI通过采集数据“学习”子女声线,是否涉及隐私侵犯?当老人日益依赖算法安排的日程,会否加剧与社会脱节?这些担忧并非否定技术创新,而是提醒我们:适老化科技必须建立“伦理护栏”,比如设置数据使用边界、保留人工干预通道、避免过度情感替代。正如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所言,“风险社会中的科技,需以责任为导航”。

  值得肯定的是,该团队正探索与社区医院、养老机构联动,这指向了更具潜力的方向——AI不应是养老困局的“单兵突击”,而应嵌入居家、社区、机构协同的立体网络中。试想:若设备监测到的健康数据能同步至家庭医生,服药提醒就能升级为远程诊疗;若社区志愿者根据AI提示上门探访,人机协同便能创造更大价值。唯有将技术创新融入养老服务体系重构,才能释放其真正能量。

  “AI养老伴侣”的暖心故事,不应止于对技术的赞美。当年轻人用代码书写对老龄化社会的回应,我们更需清醒认识到:比发明智能设备更重要的,是重建代际的情感联结;比优化算法更紧迫的,是完善社区支持网络;比追求科技替代更根本的,是推动养老资源配置的系统性改革。技术可以成为养老困境的“止痛药”,但治愈老龄化社会的阵痛,需要整个社会开出更具人文关怀的“组合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