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晓民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借武陵渔夫误入桃花源的故事,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中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也流露出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美好的桃源仙境虽虚无缥缈,却让人们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明末嘉兴画家项圣谟据此内容创作的《桃源梦》手卷,采用水墨设色的技法,将传说中的桃花源展现在世人眼前。在此画中,项圣谟充分发挥想象,用画笔描绘了《桃花源记》中武陵渔夫“忽逢桃花林”以及“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等情景,渔夫舍舟登岸后顺着溪流跨过山洞后看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湖水虽宽,有津梁相通,房屋遥隔,却鸡犬相闻,美好的世外桃源生活跃然纸上。
在创作手法上,项圣谟采用宋代院体画的工细笔法,并大量运用三远法取景构图,随时变化视觉角度,以俯视开篇,继而转换为平视,同时采用仰视与平视相结合的方式,让观者一睹桃花源全貌。画山石时,则采用状如雨点的皴法,显出郁郁葱葱的山体,再以横向的弧形线条来表现山石圆钝松软的感觉。用弧形的线条,漩涡般地展现桃花源仙境的入口。还用淡墨打底,稍加绿色渲染,在墨色中微微泛出石绿,使得融融春意立现画中。整幅画苍遒老辣,秀润有致。朱彝尊从叔父朱茂昉以恭楷誊录的《桃花源记》全文附在卷末。
作为明代江南书画收藏第一家族的直系后代,项圣谟盼望世间没有战乱,可将家族收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可现实总会打破梦想,明末清初的战乱导致项氏一族的财富被抢掠一空,而作为富家公子的项圣谟也成了四处避祸的难民,只得以卖画为生,所以他格外懂得太平生活对世人的意义。有感而发才能画出有韵味的作品,这卷《桃源梦》实际上寄托了这位乱世才子的最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