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源
中国古代绘画的长河奔涌不息,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恰似一块棱角分明的礁石,撞碎程式化的审美,以不羁的笔墨姿态,激荡出艺术最本真的回响。这幅纸本水墨画现珍藏于上海博物馆,虽尺幅有限,却承载着无尽的艺术生命力。
画卷展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侧高大的芭蕉。其枝干粗壮挺拔,宛如坚毅的卫士,支撑起一片繁茂的绿色天地。蕉叶形态各异,大小不同,有的向上伸展,似在拥抱天空;有的斜向下垂,宛如灵动的裙摆;有的平展舒张,仿佛在享受阳光的轻抚。这些蕉叶纵横交错,疏密有致,仿佛奏响了一曲生命的乐章。它们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为画面增添了一份生机与灵动。
在芭蕉树右侧下方,一块巨石紧紧依偎着芭蕉树干。这块石头形状奇特,轮廓线条简洁流畅,以浓墨渲染而成,显得厚重、沉稳。它的存在,不仅在画面构图上起到了稳定平衡的作用,更象征着一种坚实的力量,与芭蕉的灵动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构成了画面独特的节奏与韵律。
奇石之下,数株牡丹娇艳盛开。花朵硕大,花瓣层层叠叠,或舒展绽放,或半遮半掩,尽显雍容华贵之态。牡丹的枝叶茂密,生机勃勃,与上方的芭蕉相互呼应,形成了画面上下部分的有机联系。徐渭以浓淡相宜的墨色描绘牡丹,通过墨的干湿浓淡和积破,笔法来去纵横,巧妙交叠,将牡丹的娇艳与富贵展现得淋漓尽致。虽未用色彩渲染,却让人仿佛能看到牡丹的姹紫嫣红,感受到其蓬勃的生命力。
《牡丹蕉石图》的艺术特色鲜明,体现了徐渭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笔墨运用上,徐渭运笔汪洋恣肆,畅快淋漓,以粗笔泼墨绘就芭蕉、牡丹和湖石,不加细致雕琢,却能将物象的神韵展现得入木三分。他充分发挥生纸的性能,使笔墨的韵味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画面中,墨色的浓淡变化丰富,干湿相生,既有淋漓湿润的墨韵,又有干枯飞白的笔触,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这种大胆而豪放的笔墨运用,展现了徐渭不羁的个性和卓越的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