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生活皆有常

日期:05-13
字号:
版面:03版:浙江潮       上一篇    下一篇

  □程应峰

  日影从窗棂间移开时,茶碟里还残留着昨夜未散的雾气。我习惯在这样的光景里醒来,看晨光把旧书架镀成金色,听壁钟的秒针在寂静里滴答作响。这静谧的片刻,像是一天生活的序章,宣告恒久不变的秩序正在苏醒。街角的早点铺在6点准时亮起暖黄的灯光,小贩的吆喝声永远夹杂着油条下锅的“滋啦”声响。城市在晨雾中缓缓舒展身体,就像古老的钟表开始转动齿轮,生活便在这有规律的节奏里,徐徐展开。

  生活中不被察觉的恒常,恰似贯穿万物的隐形旋律。生物学教授曾在显微镜下观察蚂蚁迁徙,发现它们的行进轨迹呈现出惊人的规律性: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工蚁总在每日同一时辰出发,探路者与搬运者按固定比例分配,巢穴的建造遵循着黄金分割的几何美学。这种规律并非源于智慧,而是生命本能对秩序的渴求——在混沌的自然法则中,唯有遵循某种恒定模式,才能确保物种的存续。

  人类社会同样遵循着类似的节奏。道观的钟声,总以固定的频率在祷告的时辰敲响;所有的茶道仪式,每一个倾水、抚拭的动作,都遵循着祖传的谱系。这种对恒常的执着,源于我们对混沌本能的恐惧。

  尼采说:“人是一根系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的绳索。”我们既渴望挣脱本能的束缚,又无法摆脱秩序的引力。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的日常堪称生活规律的极致体现:他每日3点准时出门散步,邻居们甚至以此校准自家的钟表。这种近乎偏执的规律,实则是他在思想的混沌中为自己建造的堤坝。其《纯粹理性批判》的深刻思辨,正是诞生于这种稳定的日常节奏里。

  中华文化对生活的恒常有着更诗意的诠释。庄周梦蝶的故事里,梦境与现实的界限被打破,但蝴蝶振翅的频率、庄周呼吸的韵律却始终如一。这种对自然节奏的感应,让中国文人在乱世中构筑起精神的桃源。王维在辋川别业过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生活,表面上是随遇而安,实则暗合着宇宙的节律:溪流可能断绝,但山间的云气永远升腾不息。

  真正的生活常态,绝非一成不变的停滞。它更像是一艘在风暴中航行的航船,尽管桅杆会随浪涛起伏,但船舱的罗盘始终指向既定的方向。即使在完全隔离的环境中,人们的睡眠周期依然遵循着昼夜节律。这种内嵌于生命的恒常,成为黑暗时光最可靠的慰藉。

  艺术家们在动荡中创造出令人震撼的作品,正是因为他们懂得把握住生活的锚点。梵高在精神错乱的间隙,依然坚持每天在固定时辰出门作画。他笔下旋转的星月与麦田,既是内心风暴的写照,也是对自然秩序的敬畏。他的画布记录下光影的永恒规律:太阳东升西落,向日葵永远朝向光明。

  生活的常态,亦是创造的源泉。村上春树的写作习惯堪称传奇:他每日凌晨4点起床写作5小时,下午跑步10公里,这种机械般的重复持续了40余年。但他的作品却从不落于窠臼,总能在固定的框架中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正如他所言:“仪式感是通往心灵自由的密钥。”

  在看似单调的重复中发现诗意,是东方美学的精髓所在。茶道大师千利休的点茶仪式,其动作20年如一日精准。然而观看者却能在每一次的“如一”中,发现微妙的变化:水流倾注的角度、茶筅搅动的力度。这种在恒常中孕育的微小差异,恰似宇宙在永恒膨胀中诞生的星辰——看似遵循着物理学定律,却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芒。

  当夜幕降临,街灯次第亮起,多数人习惯在暮色中散步。路灯投下的光晕在地面上连成一条金色的河流,远处传来高铁进站的轰鸣。这些熟悉的声音与光影,像古老的絮语,将我从白日的纷扰中召回。生活的常态并非禁锢,而是让我们在无序中找到归属的坐标。每一次日出与日落,都在提醒着我们:在永恒的流转中,正是那些恒定的节奏,在确切地赋予生命以意义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