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研究”的“认识论”玩味

日期:05-13
字号:
版面:03版:浙江潮       上一篇    下一篇

  □蹇庐氏

  有些“研究”,就“认识论”来看,确实颇堪玩味。

  汉字博大精深,是公认难学难认的。这不,面对两个汉字——曰“夏”,曰“鼐”,合在一起,即“夏鼐”,曾有学子问:“这是人名还是文物?”他终究没有问“这是喝酒用的还是盛饭用的”,已可见是因为“深有学养”的缘故。毕竟,提出这个问题的,不是一般的贩夫走卒,而是一名“混迹考古圈的研究生”。

  到底是“混迹考古圈”的,不然,哪会想到“夏鼐”可能是“文物”。

  这虽有点出人意料,终究也颇令人欣慰,因为,想到了文物,总归是雅致的。

  想当年,景况就不那么“喜乐”。有个故事:那时有两个脑筋活络的人,面对的是四个汉字——“莎士比亚”,一个说“这是洋酒”,一个说“这是饮料”,为此还很认真地争执了一番,最后是一个自称见多识广的一锤定音:“这是‘莎士比亚’牌洋酒,我曾在英国巴黎喝过的,那口感真是上品!”故事是不是“演义”不得而知,“演绎”的“那口感真是上品”,确让人“味蕾”瞬间打开,感觉“满嘴醇香”。

  那个时候,上大学还很难,凤毛麟角,再加“洋文化”涌进伊始,所以,莎士比亚只能是洋酒了,好歹沾了个“洋”字,所以,“口感”终究还是“上品”,没有被奚落为“简直难以下咽”,对莎士比亚来说,这已经是“阿弥陀佛”了。当然,那时光景已很遥远了,那两个脑筋活络和那个见多识广的人今天如果再碰上“莎士比亚”,恐怕也不会辩论“洋酒还是饮料”了,至于是不是会优雅地再问“这是游艇还是汽车的牌子”或者“这是机器还是AI品牌”,那就全看他们是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或者“活到老学到老”了。

  至于就研究学问的研究生来说,对物质主义显然是不屑一顾的,所以,面对“夏鼐”,他不会想到这是酒、饮料或汽车、游艇之类,以及哪怕是AI的消费品;他毕竟还是不忘本业,想到了可能是文物。是的,识文断字起来,“夏鼐”自然可能是夏代的一只鼎——不是夏代的鼎,难道是商代的锅?这说明,数年的研究生涯,终究还是培植了“学养”的。

  当然,如果“吹毛求疵”起来,无论是那研究生还是那脑筋活络和见多识广的人,毕竟太过“幽默”了。

  因为,偏偏是,这夏鼐者,不是夏代的一只鼎,而是现代的一位学者,且还是考古界大名鼎鼎的权威人物,被称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这莎士比亚者,也不是洋酒或饮料,而是享誉世界的作家,他众多的经典戏剧,可以品,但不能喝。

  所以,如此说起来,这样的“幽默”,就多少有了丝苦涩的况味。

  就说那“混迹”在考古圈的,居然不识考古界的前辈,到底不是什么光彩事。故此,研究生“研究”得确实“生”了,媒体称其“混迹考古圈”,也确是一语传神。

  被一语传神的,当然不仅仅是这研究生。

  现在据说是有一些培养研究生的也很“混迹”,不过,因为“学养”更深,所以,“这是人名还是文物”式的问题,是断乎不会出现的,出现的,是更具学术探索味道的“研究”。

  比如,忽然,大禹之所以“三过家门不入”,被“研究”出是因为他有“婚外情”,因为移情别恋,自然讨厌家里的黄脸婆,也就见家门如躲瘟神了。大禹刚刚被研究出新东西,又忽然,李清照研究领域也出现了“新的突破”,有教授说女词人原来是“好赌、好酒、好色”的人,依据是词中曾涉及赌、酒、色。之所以说是“新的突破”,是先前,曾有学者已对李清照的情史下过功夫,专门考证女词人在丈夫去世后有没有出轨的韵事。其他,还有“研究成果”说,孔子有性饥渴、诸葛亮是最虚伪的男人,等等,不一而足。

  有些学者觉得自己的“新说妙见”束之高阁藏之名山可惜了,要“成果转化”,便纷纷“献计献策”。有教授就建议换掉中国龙图腾,认为在西方眼中,龙是邪恶象征,代表攻击性、侵略性。若以“中国龙”为图腾,不利于与西方的友好交流,不符合我国和平发展的宗旨。乍看,似乎还真有点“学术性”,但有的“建言献策”,则让人欲呕欲吐,比如,建议征收失业税,无工作无收入之人,都要交税,以倒逼他们出去找工作;年轻人如果未找到工作,可先结婚生子;低收入群体可以出租闲置房或用私家车拉活以增加收入……如此云云,真不知这样的大言炎炎,是据何理据,抑或说,是学术成果,还是哗众取宠?

  按照“名师出高徒”定律,如果那研究出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有“婚外情”、孔子是“性饥渴”的学者,他们的学生,到后来恐怕还会研究出大禹是只大锅、李清照是青花瓷的学问出来。

  当然,也有聪明学生会走捷径。前晌轰动一时的,就有研究生研究导师及其夫人,论文献诗曰:“导师上海人,国栋之名实,手持倚天剑,学海驾云涛;师娘慈溪女,容德美如玉,守着芙蓉剑,厨房舞翩跹。”此实乃千古奇文,共“赏”之下,隔夜饭喷薄而出。

  也许要认为这些都是笑话。自然,“看笑话”的心思大大地不好,但是,面对这样的“潜心研究”而要不笑出声来,却也确实难度太大。

  当然,对此种“幽默故事”不宜冷嘲热讽,更不能“一篙打翻一船人”,全盘否定。他们终究是努力学习和力求上进的人,不然,也进不了学府深造,更不要说是一路拼杀过来的佼佼者。实事求是说,知识是在不断地丰富,学养是在不断地蕴蓄,夏鼐是人名还是文物的发问,终究少之又少,值得注意的倒是那些“学术”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有“婚外情”、李清照是“好赌、好酒、好色”之类的“研究”,以及倡言征收失业税、低收入群体出租闲置房之类的“学术贡献”,他们真实的目的,是不是为了“流量”?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是“莎士比亚”牌洋酒里“哈姆雷特”这滴酒所发出的一句内心独白,套用于我们那些“混迹XX圈的研究生”和“明星般的专家学者”,我们要说:“提升还是沉沦?还真是个问题。”

  这个诘问,倒确是对某些“研究”的“认识论”玩味,且玩味之余,还真有点杞人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