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宋莎:种出“莓”好生活

日期:05-08
字号:
版面:04版:风采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朱敏敏  通讯员  胡晨皓  孙畅

  上午8点,宋莎便穿梭于田间,开启了一天的忙碌。 

  在育苗基地,她和工人一边讨论天气对草莓苗长势的影响,一边详细记录育种档案。随后,她又快步跑进相距百米的草莓种植棚,为大棚消毒,准备套种新一季的产品。 

  一颗草莓,能释放多大能量?

  旺季日销超千斤,年收入超100万元,带动30多名青年入乡创业,帮扶百余名农户增收……宋莎用8年时间给出了答案。

  追溯这场“甜蜜事业”的源头,需回到2017年。

  这一年,宋莎离开医院,从一名助产师,变成了草莓大棚里的新农人。

  “自打我记事起,父亲就在种草莓了。那时,草莓虽甜,效益却不好。”宋莎说,父亲起早贪黑经营了20多年,也没攒下多少钱。“很多人觉得种地是父辈的事,但我觉得现代农业需要年轻人的创新思维,才能更上一层楼!”

  她的决定遭到了父亲的反对。宋莎不服输,贷款承包了20亩地,“我决定以一年为期,和父亲比一比。” 

  缺乏农业知识,宋莎就去参加种植技术培训。没有好苗,宋莎用工作几年攒下来的积蓄购买和寻找优质草莓种苗。在种植过程中,宋莎“死磕”品质,坚持生物防虫、有机施肥,基地草莓顺利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

  回收一定成本后,宋莎又立刻着手解决草莓滞销的问题。她购入长兴第一台FD草莓冻干机,研制出草莓干、草莓酱、草莓蜂蜜等产品,进一步增加了草莓的附加值,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 

  很快,一年之期到了。经粗略计算,宋莎的现代农业新模式经济效益远超父亲的3倍,她终于赢得了父亲的认可。

  此后,宋莎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发展家庭农场。

  趁着数字化改革热潮,她引进水肥滴灌系统,运用行业最新技术建设连栋试验大棚、架基质栽培、内保温单体大棚等,不仅达到了节肥、节水、省工的作用,还能精准调控草莓的生长节奏,实现科学栽种、保质增收。

  2020年,宋莎家庭农场被认定为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当年12月,农场的“红颜草莓”品种位列“2020浙江精品草莓评选”金奖品种第一名。

  2021年初,“宋莎草莓”被评定为绿色食品,是长兴唯一一个绿色食品草莓。  

  2023年,宋莎家庭农场草莓种植面积达到60亩,年收益超过200万元。

  结合长兴区域优势,宋莎在农旅融合方面做足了文章。陆续推出草莓采摘、草莓盆栽、草莓干DIY制作等,还扩建了儿童游乐场,不定期开展亲子、研学等活动,农场年客流量超万人次。

  “一人富不算富!”宋莎利用自己特有的种植模式和销售渠道在白阜村开展结对帮扶,免费教技术、帮销售,累计助农卖出近10吨草莓,带动周边3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近1.5万元,解决了近百位村民的就业问题。“这草莓,甜到大家心里咧!”说起宋莎,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 

  青来万物生。宋莎认为,不仅要带动乡亲致富,还要带动青年入乡。为此,她牵头成立了“莓好生活”青年农创客团队,为入乡青年提供技术培训、市场对接、品牌孵化等一站式服务。95后小伙李昊跟她学种植,年入20万元;大学生团队借力她的电商渠道,3个月卖出5万单草莓酱……类似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

  她还联合浙江省农艺师学院、湖州师范学院建立“莓”好生活青年创客基地,每年接待百余名大学生实习,孵化创业项目。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宋莎一直关注青年入乡、发展现代精品农业等,不遗余力助解难题、建言献策。“要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乡村是一片充满无限可能与希望的沃土,从而吸引更多青年入乡。”  

  今年,宋莎计划进一步完善农场草莓深加工,优化高架基质种植草莓技术规程。“我想打造一个‘可复制的草莓王国’,带领更多农户种出‘共富果’!”年轻的宋莎用新思维、新方式,书写着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田园诗篇。

  委员名片

  宋莎,长兴县政协委员、宋莎家庭农场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