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朱玲燕: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日期:05-08
字号:
版面:04版:风采       上一篇    下一篇

  □通讯员  陶雨婷  本报记者  董思婷

  走进嘉兴南湖永红村“画外·艺术空间”,恍若亲临一处桃花源:春水初涨处泊一叶乌篷,远处桃花林落英缤纷……雅致又不失野趣。

  “两年前这里是杂乱的旧屋舍。”作为该村文化特派员,朱玲燕充分发挥优势,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2023年,作为嘉兴市首批文化特派员,朱玲燕走进了永红村,成为“文艺村长”。如何推动乡村文化挖掘保护,让传统手艺与现代生活交融,成为朱玲燕心头所想、脚下所行之事。

  “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和物件充满了智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要好好保护和挖掘。”在朱玲燕眼中,乡村的破旧老屋、废弃农具皆是文化瑰宝。在她的努力下,几栋老村屋脱胎换骨,化身为“画外·艺术空间”。

  推开艺术空间里的一扇扇门,朱玲燕对一个个老物件背后的故事侃侃而谈:“这间房子的外墙石块,是以前旧房子地基里的石头,表面有一层风化的焦糖色,这是时间沉淀的印记;这个摆放的大木桶,是我们家乡贵州把固体物质研磨成粉的器皿……”

  在她看来,正是有了这些老物件,这个融合了艺术展陈、餐饮住宿、文创开发的艺术空间才变得与众不同。

  如今,“画外·艺术空间”涵盖野奢餐饮茶咖、艺术品展陈销售等四个业态,游客纷纷前来打卡。自2023年11月试营业以来,已带动村集体增收50万元以上。

  永红村的白坟墩遗址埋藏着几千年前南湖先民生活的印记。

  朱玲燕以白坟墩遗址出土的陶器为原型,打造黑陶制作实践基地,开发崧泽良渚文化研学课程,牵头成立共富工坊,引进陶艺名师,开设传统文化技能培训班。

  “这个可以用来装果干,这个可以用来水培绿植……”在朱玲燕的努力下,黑陶逐渐走进百姓家。如今,周边居民纷纷来到永红共富工坊,学习黑陶技艺。

  朱玲燕还深挖本土特色文化,将黑陶文化与水蜜桃结合,推出“乐陶桃”文创礼盒,把村民自己做的黑陶罐放入其中,吃完桃,还有陶。在增加了文化属性的卖点后,原本60元一箱的水蜜桃卖到120元一箱,为桃农创收30万余元。

  今年,朱玲燕又给自己定下了新目标:联合村合作社创办文创空间,创作一部以白坟墩传说为原型的舞台剧,并邀请村民参演,进行文化走亲,扎扎实实地把文化“种”下去。

  “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暖人心。”朱玲燕还创建了“同心共富”公益品牌,为福利院、敬老院送温暖,累计捐款23万元,并将项目路演争取到的20万元资金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这几天,朱玲燕忙着打造即将亮相的文化新业态“画外·不藏艺术集”,该艺术集将引入陶艺、铜雕、传统手作、非遗工艺等各类藏品。

  随着“画外·艺术空间”的辐射效应不断增强,周边农户的蔬果、土鸡等土特产也逐渐打开销路。接下来,她计划整合陶艺、花卉、采摘等资源,打通产销闭环,让艺术空间成为乡村振兴的“立体展厅”。 

  从政协委员到文化特派员,朱玲燕用村歌《花开永红》传唱乡情,以艺术空间激活乡村资源。“我将继续扎根永红,以文化为纽带,带领乡亲们唱响共富之歌!”

  委员名片:

  朱玲燕,嘉兴南湖区政协委员、民革党员、壹禾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