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中部的义乌市,地域文化资源丰富、特色农业基础扎实、乡土特产品牌闻名,红糖、南枣与火腿被誉为“义乌三宝”,两头乌、铁皮石斛、杨梅酒、葡萄等土特产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市政协委员丁晨提案献策,立足地方实际,多措并举持续深耕土特产领域,积极促进全产业链升级,切实拓宽共富路。
情况:
近年来,义乌紧扣土特产产业发展,持续在建链延链、聚强聚势、创业创新、重技重器等方面做文章,大力引育“新农人”“农创客”,充分发挥农业特色产业优势,重点打造精品红糖、名优茶果、规模畜禽、特色中医药等农业全产业链,推动特色农业与文化、研学、旅游等融合发展,积极构建农文旅精品路线,产业韧性不断增强,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创客动能不断激活,科技体系不断完善,土特产全产业链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在链主企业作用发挥、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科技创新应用推广、资源要素支持保障等方面遭遇困难,需加快解决。
建议:
以链条“聚能”,着力提升产业发展的质态效益。做强链主企业,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倍增计划,重点招引实力强、投资大、技术新、质态优并具有“建链”引领作用的企业项目。做好延链强链,巩固“两镇三区两链”格局,推进生猪和铁皮石斛全产业链提能升级,加快红糖和预制菜全产业链培育。
以平台“赋能”,着力强化产业发展的载体支撑。打造社会化服务共享平台,统筹各乡镇(街道)资源,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线上线下产销平台,鼓励龙头企业配建通风贮藏库、超低温贮运等设施,提高土特产商品化处理和错峰销售能力,并与各电商平台合作建立线上销售专区,拓展商贸与物流服务。搭建文化传播推介平台,开设“义乌三宝”展示体验馆,举办“老手艺老味道”非遗传承比赛。探索构建“农业+旅游+非遗+购物”模式,打造“一线多品、相互辐射”的农文旅产业集群,开发“义乌礼物·土特产”系列文创产品。
以人才“蓄能”,着力激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聚力培育“新农人”,深化“农创客”发展研究,积极承办相关竞赛交流活动,组织开展主题沙龙,不断壮大专业人才队伍,推动“新农人”成为“兴农人”。释放人才活力,支持农业产业链各主体与高校院所合作,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引育;建立乡土人才库,鼓励专家、企业家等支持乡村产业发展。
以品牌“显能”,着力拓宽产业发展的价值空间。打造义乌特色农业品牌矩阵,推动食品小作坊集聚园探索“商标标识+作坊标识+地方标准”的标识体系,规范提升“大陈小集”“蒲墟南货”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持续创新推出红糖、南枣、火腿、铁皮石斛等农产品衍生品。创设新时尚土特产品牌,打造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的土特产消费场景。增强品牌推广力度,组织农业主体参加线上线下农产品展销会,积极推介义乌土特产伴手礼,展现义乌特色,激发消费活力。
以科技“提能”,着力加快产业发展的转型步伐。聚焦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强校地合作,推进实施农业产业技术团队项目,成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围绕品种资源、生产加工等重点领域,组织联合攻关,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熟化。发挥相关实验室、研究所等平台作用,加快土特产科技创新应用,推动形成多元化农技推广网络。推进农业全产业链节点“智改数转”,构建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支持打造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加快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以政策“释能”,着力完善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强化政策引导,加强用地供给保障,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加强惠农政策宣传,进一步支持现代设施种植业、设施畜牧业、农产品产地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业的发展。强化金融支持,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产业集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保障力度;加快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改革,优化调整糖果蔗、猕猴桃种植、农田管护等方面的保险方案,增强农业产业发展的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