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加快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日期:05-08
字号:
版面:02版: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编者按

  4月30日,省政协举行民生协商会,围绕加快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商议政,部分政协委员、界别群众代表等发言。一起来听他们的好声音——

  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朱晨

  作重点发言: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推动银发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增进老年人福祉,但仍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为此建议:

  注重战略规划与前瞻布局相结合。将银发经济纳入“十五五”发展规划,抢抓银发经济蕴含的重大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分类推进试点工作。担当起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事业进步与民生福祉改善。充分认识银发经济是多元覆盖的重大产业之一,深入挖掘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

  注重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健全银发经济市场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完善市场主体诚信体系,形成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格局。综合运用租金减免、以奖代补等方式,降低银发经济发展成本。拓宽银发经济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预算内投资、养老领域“两重”政策性资金。完善山区海岛县、农村地区养老设施建设,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慈善机构、志愿团体等参与养老事业。明晰不同类型养老机构职能定位,强化质量管理,开展分类考核评估。

  注重科技赋能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支持将银发科技发展纳入各项科研计划、科技政策等,鼓励建设各类银发产业创新研发中心,举办银发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加快智慧健康养老产品研发和应用,设计开发更多智能化、适老化产品和服务。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数字应用适老化改造,加大数字助老惠老宣传。引导多元主体融入银发经济投资生产、研发设计、业务推广等,培育更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企业,鼓励打造标杆品牌。优化银发经济相关专业设置,完善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畅通技能人才和技术人才转换通道。

  注重多元化供给与全周期保障相结合。丰富老年旅游产品,发展候鸟式、康养式旅居,适老化改造景区、文娱场所及配套设施。积极创新养老金融产品,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范围。搭建低龄活力老年人就业服务平台,鼓励老人发挥经验优势开展“银龄创业”。支持推出个性化、多样化、绿色化产品服务与专属优惠,促进家庭共购、跨代共享消费,设立银发经济展销专区。

  何优芬(舟山市政协委员)

  强化政策牵引,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制定符合我省偏远农(渔)村实际情况和需求的普惠养老服务供给支持政策、服务标准和相关规则,引领、规制全省偏远农(渔)村养老服务工作,推动供需有效匹配。推进数字赋能,充分发挥智慧养老服务功效。为老人配置智能手环、健康监测设备等,形成“互联网+家庭+社区+机构”共同关联的信息网络,对老人应急性需求及时提供支撑和帮助。完善喘息式照护服务,统筹提升养老资源的集约利用。引导设在农(渔)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喘息式托养床位向附近养老机构转移,使喘息式托养床位得到更好利用,尝试通过多渠道筹资,依托养老机构、长护险机构植入喘息式照护上门服务,与喘息式托养床位一起并行,为家庭照护者提供可选择的临时性替代照护支持。

  蒋婷(省政协委员)

  优化区域布局,杭州、宁波重点聚焦高端智慧康养,温州、台州依托民营资本开发普惠型产品,衢州、丽水等山区主推生态康养,利用舟山等海岛资源,开发“候鸟式”旅居,探索推进“海岛康养国际化”,嘉兴、湖州、绍兴打造“环杭州湾康养带”,同时要细分客群,推出定制服务。激发市场活力,鼓励研发具身智慧康养设备,依托杭州AI、绍兴纺织业、义乌小商品市场等产业集群开发适老化产品,打造全国数字康养示范区,整合胡庆余堂等中医老字号及非遗资源,推出中医调理、非遗体验等主题旅居线路,树起一批旅居康养标杆项目,推进旅居服务标准化输出。加强政策保障,试点发放“康养消费券”,建立省级旅居康养服务质量认证体系,升级“浙里办”养老专区,开发“虚拟康养助手”,推动高校开设“康养旅游”专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加强队伍建设。

  钟其(省政协委员)

  做优顶层规划,系统性制定适应我省老龄社会发展的银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政策支持重点和重点发展领域,将银发经济纳入我省“十五五”规划重点内容,并编制和细化相应的实施办法。健全制度标准,从需求侧发力,推进老年人权益保障相关规章制度,拓展养老服务市场,释放老年群体消费潜力,健全银发经济相关细分产业、产品供给和服务标准等规范体系,完善服务质量评价和认证机制,加强监管体系建设,为全省银发经济提供稳定的制度环境。强化财政金融支持,从供给侧升级,尽快出台针对性强且可操作的财政金融激励政策,并设立专项配套资金,通过专项补贴、税收减免和积极的金融支持,鼓励企业进行老年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相关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和品牌化发展。

  潘云峰(省政协委员)

  强化创新驱动、突破高端产品供给瓶颈。聚焦智能康养装备、中医康复器械等关键技术研发,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培育银发经济专精特新企业,重点发展智慧养老机器人、远程健康监测系统等智能化终端产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对新材料、生物医药领域技术专利开通绿色审查通道,提高高价值专利转化率。深化集群发展、构建全链条产业生态。推进省域产业协同布局,打造智能康养装备、中医药健康服务、适老化家具家电等特色产业园,构建“康复辅具研发-智能制造-服务推广”全产业链。完善监管体系、增强市场消费信心。制定老年用品质量分级认证标准,推行产品认证标识,对通过认证的产品实行消费维权先行赔付机制,严厉打击夸大功效、虚假营销行为,建立老年用品企业信用“红黑榜”。

  陈利众(省政协委员)

  优化总体规划,让园区发展定位更清晰。按照“一核多区”一体推进的构想,统筹制定全省银发经济产业园图谱,进一步明确各园区主导产业定位,落实动态管理机制。强化政策支撑,让园区要素保障更有力。建立多部门协商机制,统筹协调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配置,出台支持银发经济产业园发展的相关政策,设立全省银发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在税费减免、金融信贷等方面向银发经济产业园倾斜。深化产业协同,让园区产业链条更完备。引导园区内企业成立产业联盟,完善银发经济产业分类统计标准,建立银发经济研究院,发展养老服务领军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形成配套,构建“龙头+中小微”的企业生态。细化场景应用,让园区市场对接更精准。推进银发经济相关领域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和授权运营,开设银发经济消费专区,在园区内及周边建设银发经济产品生活馆(体验中心)、老年消费街区等。

  王伟(省政协委员)

  有机嫁接“文化内核”与“旅游形态”,丰富产品供给。开展文旅资源系统普查工作,鼓励市场主体开发“银发列车”“旅居养老”等主题化模式,打造红色记忆定制游、乡村文化沉浸游、兴趣社群个性游等产品。有机配套“文旅创意”与“适老要素”,创造消费场景。研究建立银发文旅服务和行业标准认证体系,重点推进康体、游轮、休闲运动等业态的标准化建设和适老化改造,推出“银发友好景区”认证,推动将地方文脉转化为银发消费品,实现由“低价观光团”向“深度体验游”转型。有机贯通“文旅产业”与“市场营销”,提升服务效度。强化文旅部门“情绪营销”意识,推广“品质文化惠享·浙里文化圈”“游浙里”和智慧旅游适老服务“一卡通”应用,设立“省级银发文旅消费券”,发挥短视频天然获客优势,拓展国际银发客源,举办长三角银发文旅博览会,构建银发文旅友好消费环境。

  王学芳(省政协委员)

  强化老年医疗学科体系建设,夯实专业化服务基础。推进省级老年医学中心和市级医疗中心标准化建设,完善“医教研”一体化培育机制;扩大老年医学人才培训项目规模,推广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加快制定老年综合症评估、安宁疗护等医疗服务规范,推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提升老年健康服务连续性。完善医养结合政策保障机制,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活力。支持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探索“医疗床位+养老床位”动态转换模式;优化医保支付方式,建立高龄老年人诊疗服务差异化定价体系;探索“公建民营”“医养联合体”等模式,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增设养老功能区,形成“普惠+高端”互补格局。推动智慧化医养融合发展,构建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建立老年人健康数据动态监测系统,整合家庭医生签约、远程会诊等功能,完善“15分钟医疗圈”,深化中医药特色服务,打造“预防-诊疗-康复-居家”全场景服务体系。

  张熠娇(嘉兴市政协委员)

  加大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织密养老服务网络,满足老年人就近就便的养老服务需求,系统梳理辖区闲置、低效用房,加强资源的统筹调配,优化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供给。加大养老服务场景的融合布局,进一步强化部门联动配合,推进资源整合、功能融合,科学合理布局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统筹考虑将养老服务设施与托育、家政便民、体育健身、社区助餐、儿童托管、文化休闲等社区便民服务业态融合,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普惠便捷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扶持力度,制定出台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扶持政策,降低服务主体投资运营成本,充分调动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积极性。

  黄瑞红(省政协委员)

  深化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大对智慧健康养老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推动人工智能在健康养老服务全流程的深度应用,开发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整合健康管理、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功能,实现一站式服务。培育企业做强做优,制定严格的数据安全法规和标准,明确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共享等各环节的安全要求和责任主体,加强内部数据安全管理,建立数据安全监督机制,定期开展数据安全检查和评估。加强标准规范制定和产品检测认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组织智慧健康养老优质企业研制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相关标准规范,鼓励检测认证单位开展相关检测认证工作,推动养老机构、养老社区等采购使用通过检测认证的产品和服务。

  曾玲艳(省政协委员)

  数字赋能供需匹配,构建精准对接体系,开发“银发云聘”数字化应用场景,整合部门数据资源,嵌入智能岗位匹配与技能认证模块,开发“家门口”适老岗位,设立银发就业服务驿站,与“浙里办”就业服务板块深度联通,形成“线上+线下”15分钟服务圈。试点“银龄弹性工作制”,探索超龄劳动者单险种工伤保险,制定《银龄人才薪酬指导标准》。根据市场用工需求和低龄活力老人特点,特别是针对刚退休的职业技能人才,开展个性化赋能培训,培育新型银龄工匠。开发“银龄人才云脑”,归集全省约12万退休工程师、科研人员技术专长,精准匹配山区海岛县产业发展技术顾问需求,建立专项激励机制,柔性引进银龄专家,实现“康养+引才”双赢,激活山海协作动能。

  许江晨(省政协委员)

  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强化基层服务能力。扩大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覆盖率,支持省级医院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老年医学研究院”,健全分级诊疗机制。深化数智赋能,构建大数据与个性化结合的健康管理系统。建设全省统一的老年健康数字平台,开发AI健康风险评估系统,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健康预警与干预建议,支持推广可穿戴远程监测设备等优质产品应用。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培养主动健康意识。将老年健康教育纳入社区公共服务,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中医治未病”科室,开发药膳配方、穴位按摩等特色项目。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扩大医学院校老年医学、护理学专业招生规模,实施“银龄护理员”培训计划,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加大基层医护人员职业补贴力度。

  王洪林(物产中大金石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国企龙头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中小企业,促进协同合作,实现养老产业集群发展;以高品质高标准养老机构为示范、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打造“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深度合作,建立健全医养协作机制;促进低龄活力老人旅居康养与文化、旅游、保健等产业融合发展。培养专业养老人才,在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中增加养老服务相关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通过开展定期培训、技能竞赛等方式,提高现有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质量;提高养老服务人员整体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人才加入。加强科技创新应用,以养老产业需求为导向,集聚各方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大对智慧养老产业体系的统筹规划,发挥数据要素的“融合剂”作用,推进养老产业和数字业态跨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