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谊报讯 从非遗传承到中医养生,从活力舞蹈到声乐培训,当前,“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成为嘉兴青年新“夜”态。
为进一步助力青年夜校建设,近日,市政协主席陈利众带队走进秀洲区青少年发展中心的青年夜校,与青年学员深入交流,听取建议。
近年来,共青团嘉兴市委聚焦青年“八小时外”技能提升、生活社交需求,坚持全面覆盖与突出重点相结合,以青少年宫(青少年发展中心)教师、青春达人、非遗传承人等为主要支撑,因地制宜升级打造青年夜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教学点位105个,开设课程600余门,覆盖青年群体超6万人次。
青年有需求,政协见行动。嘉兴各级政协始终关心关注青年成长成才,汇聚政协之力、界别之力、委员之力,持续助力青年夜校建设。如海宁市政协实施“五个一批”助力举措,即“联办一批夜学讲座、建言一批青年议题、开放一批履职阵地、招募一批师资力量、联系一批青年学员”,建立委员讲师队伍,充实青年夜校师资团队,打造涵盖青年成长、海宁人文、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的精品课程。
“政协助力打造的课程与委员讲师们的倾情付出,收获了青年们的一致好评。”团市委书记潘聪对政协助力成果给予充分点赞。
在交流座谈中,政协委员和青年学员对青年夜校发展提出更多期许。
声乐课学员夏衍认为6节声乐课的课程设置稍显紧凑,希望能够延长至8~10节,并建立分级教学体系。
舞蹈课学员赵翠璇建议增设体育类、创意类以及其他能提高职场竞争力的课程,如人工智能等,并出台政策,给予更多补贴优惠。
“学员群体存在明显的年龄分层和学习能力差异,很多学员完成基础课程后表现出强烈的进阶学习意愿。”钢琴基础授课教师周笑颖从教学角度建议,设立课程衔接机制,形成系统化的教学体系。
市政协社法和民宗委主任王永才建议,进一步加大宣传动员,推动师资力量丰富壮大;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推动培训见实见效;进一步加强阵地融合,将青年夜校建设与团属资源、党政资源和社会力量紧密结合,满足青年人在“家门口”学习的需要。
陈利众表示,将进一步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将助推青年夜校建设与履职有机融合,推动青年所需与政协委员所能精准对接,促进夜校阵地与政协履职平台资源共享,为嘉兴加快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本报记者 董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