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微观点:技术本应是提升效率的工具,而非盘剥消费者的利器。平台若一味依赖算法“割韭菜”,终将失去用户信任。
在南京河西CBD上班的白领朱先生向记者吐槽,早上和同事一起购买的同款某品牌咖啡竟然差了6元,最可气的是自己还购买了该品牌的“咖啡自由卡”,但每次都比同事贵两三元,这次更离谱,一杯贵了6元。
类似现象并非孤例,记者调查发现,同一款咖啡在不同用户手机端显示的价格差异显著,从10.9元到16.8元不等。客服解释称“系统发放优惠券不同”,但消费者质疑:为何老客户反而更贵?为何“咖啡自由卡”并未带来真正的“自由”?这一现象再次将大数据“杀熟”推上风口浪尖,暴露出平台利用算法差异化定价的顽疾,亟需更严格的监管与行业自律。
大数据“杀熟”并非新鲜事,其本质是平台利用用户消费习惯、支付能力等数据,对相同商品或服务实施差异化定价,使忠诚客户反而支付更高价格。类似案例在网购、网约车、在线旅游等领域屡见不鲜。
2024年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要求“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并强调平台需提升优惠透明度,不得以虚假理由掩盖差别定价。然而,从现实情况看,部分平台仍在钻监管空子,以“优惠券随机性”为幌子,行“精准收割”之实。
究其原因:一是算法隐蔽性强,消费者难以取证;二是处罚力度不足,企业违规成本低;三是平台利益驱动,认为“杀熟”能获得最大化收益。正如律师所言,如今的“杀熟”已从直接涨价变为更隐蔽的“优惠券歧视”,但本质仍是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若放任不管,不仅损害用户信任,更会助长“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生态。
要遏制大数据“杀熟”,仅靠消费者远远不够,需从三方面发力。首先要强化监管落地。相关部门应建立常态化算法审查机制,要求企业备案定价策略,并对违规行为施以重罚。其次,要提升透明度:平台须如实公示优惠券发放规则,如“新用户首单折扣”“低频用户专享优惠”等,而非以“系统随机”搪塞。正如专项行动所要求的,应“清晰说明优惠券领取条件”。最后要完善维权渠道。消费者遭遇“杀熟”时,可通过12315投诉或公益诉讼维权。
技术本应是提升效率的工具,而非盘剥消费者的利器。平台若一味依赖算法“割韭菜”,终将失去用户信任。唯有回归诚信经营,让价格公平可见,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国家重拳整治之下,企业若仍故技重施,终将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