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办杏花节”,打开的何止是校门
日期:05-01
□孔德淇
微观点:大学的大门越开越宽,教育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广。当更多高校敢于敞开怀抱,拥抱社会,知识的力量才能真正融入大众生活。
南有武大樱花如云似霞,北有吉大杏花灿若繁星。日前,吉林大学第十届杏花文化节敞开校门,热情拥抱八方来客。这场春日之约收获的不仅是游人如织,更是无数点赞与好评。“开门办杏花节”,推开的是校门,照见的是教育初心与时代需求的深情相拥。
大学的围墙,曾是知识的“护城河”,守护着学术的纯粹与宁静。但随着社会对知识的渴望愈发强烈,教育公平的呼声日益高涨,大学的大门理应成为连接象牙塔与人间烟火的桥梁。吉大敞开校门,让市民穿梭于烂漫杏花间,漫步在校园小径上,触摸图书馆的厚重,感受教学楼的庄严。这不是简单的“景点开放”,而是打破了大学与社会的壁垒,让知识走出高墙,让文化浸润人心。当孩童在校园里追逐欢笑,老者在杏树下驻足沉思,大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学术孤岛,而是成为了全民共享的精神家园。
一场杏花节,也是一堂生动的公共教育课。大学不仅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更是传承文明、传播思想的高地。吉大以花为引,开展展览、打卡等活动,将学术文化、校园历史融入其中。访客在赏花之余,能领略吉大的科研成果,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的熏陶,激发对学习的热爱。教育的边界不该局限于课堂,大学的价值也不应只体现在培养的学生数量上。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吉大杏花节成了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让大学从“幕后”走向“台前”,用诗意与浪漫吸引公众目光。这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让社会看到了大学的活力与温度。大学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严肃模样,而是充满人情味、接地气的存在。这种形象的转变,有助于拉近大学与公众的距离,增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认同感和支持度。同时,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新思路:在坚守学术使命的同时,不妨大胆“破圈”,用创新的方式展现自身魅力。
开放校门只是一个开始,大学如何在开放与坚守之间找到平衡,将短期的热闹转化为长期的文化影响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开放校门,意味着要面对更多的管理压力和安全挑战;展示文化,更需要持续的创新和优质的内容输出。
大学不能因一时的赞誉而沾沾自喜,而应将这份认可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不断探索与社会互动的新模式,让开放成为常态,让文化成为品牌。社会所期待的,显然不仅仅是被允许进入校园,开放最终要实现的,还是校内资源的利用和共享。当然,高校把大门越打越开的同时,社会公众也要以高素质“双向奔赴”,共同促进大学校门越开越“大”。
吉大的杏花会凋零,但“开门办节”带来的启示不会褪色。大学的大门越开越宽,教育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广。当更多高校敢于敞开怀抱,拥抱社会,知识的力量才能真正融入大众生活。这扇打开的校门,不仅是大学走向社会的通道,更是公众迈向知识殿堂的阶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教育、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