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让“青春表达”带动中国非遗“出圈出海”

日期:05-01
字号:
版面:04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何勇海

  微观点:期待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传承非遗、创新非遗,涌现更多李子柒、“甲亢哥”用“青春表达”,让中国非遗从“出圈”到“出海”。

  近期,在外网拥有数千万粉丝的美国00后网红IShowSpeed用一场横跨北京、成都、长沙等地的“无滤镜直播”,在海外平台掀起现象级传播风暴。因其丰富的表情和激昂的情绪,被不少中国网友称为“甲亢哥”。他在中国的直播中,没有端着身段,没有宏大叙事,而是以“贴脸输出”的沉浸式体验,让老北京布鞋、少林功夫、川剧变脸、采耳、湘绣、榫卯等非遗技艺突破次元壁,成为全球年轻人追捧的“文化爆款”。

  为什么在“甲亢哥”的传播下,非遗会受到这么多年轻人的关注?除了一张西方洋面孔体验东方非遗这种“反差”外,他本身就是年轻人,也为非遗传播注入了新活力。

  相比于一些年纪大的线下传承人,以及在直播间、电视上一本正经解说的主播,“自来水”年轻人具有不拘一格、接地气的特点,也富有创新精神。“甲亢哥”在直播中咋咋呼呼、大呼小叫和略显夸张的表情包,用他的“野生式”传播,把中国非遗的“好”和“有意思”直接呈现到老外眼前,这就是传播新活力。

  李子柒则是典型的创新求变的代表,从2015年起,她就以短视频方式传播美食、蜀绣、蓝染等中国传统技艺,且全过程记录。李子柒视频中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用“青春表达”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

  近年来,不少有识之士呼吁,激励更多青少年积极投身非遗传承,形成代表性传承人、“候补”传承人、“潜在”传承人三级非遗人才梯队,通过正规课程在大中小学传授非遗知识,建立庞大的非遗传承人群体。传承人“靠非遗技艺无法养活自己”是一大痛点,一边是传承人“等不起”,一边是年轻人“耗不起”,要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联动、IP开发等,让年轻传承人感到有“钱景”。

  很多年轻人爱非遗,爱的不是老古董,而是有故事、有温度、能互动的文化IP。非遗若不能与生活融合,会失去被年轻人喜爱的基础;传统技艺若无法适应市场需求而失去经济价值,传承人就会失去传承的动力和基础。让非遗真正从博物馆的陈列转化为生活中的日常,才能让非遗从传承人的苦守变为各方的共赢。

  近年来,不少非遗化身文创产品走进大众生活。比如古典凤冠与现代车载挂饰的结合,苏绣与现代汽车内饰的结合,分别赋予了凤冠、苏绣新的生命。“90后”张理月在传承苗绣时,将苗族图腾与现代剪裁结合,打造新中式外套、马甲等日常单品,以撞色设计、简约廓形打破传统绣品的厚重感,她还亲自上阵担任模特,在小红书、抖音分享“一衣多穿”创意,吸引年轻网友直呼“原来非遗可以这么潮”!

  非遗,抓住年轻人就能抓住未来。期待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传承非遗、创新非遗,涌现更多李子柒、“甲亢哥”用“青春表达”,让中国非遗从“出圈”到“出海”,从“走红”到“长红”,既让非遗被更多年轻人喜爱,也让非遗为现代生活注入精神文化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