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玲
《姑蔑城》是徐均生写给故乡的书,也是一名作家对于故乡的愿景。
衢州龙游县历史悠久,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龙游籍作家徐均生的小说《姑蔑城》正是以龙游县(古归属姑蔑国)为背景展开创作的。
小说中提及3000多年前徐偃王建立的姑蔑国、韩愈《衢州徐偃王庙碑》等文化遗迹,以及世界第九大奇迹龙游石窟为徐偃王屯兵操练修建的设想等,与龙游县的历史人文遥相呼应。
小说生动地讲述了基层县委书记艾立德为推进乡村脱贫致富、实现“五个姑蔑”的一系列不惧艰险、攻坚克难的故事,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的复杂性、挑战性。
《姑蔑城》不仅是对基层治理实践的艺术再现,也是对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基层治理中人本主义思想的深刻思考。而文学的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以人民为核心,重视人的价值,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这也是作者创作的主旨。
其一,塑造基层干部群像,彰显其精神内核的人本性。
小说主人公艾立德,是一位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基层县委书记。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基层干部的优秀品质:无私奉献、勇于担当、敢于创新。艾立德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初心,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他的形象并非完美无缺,而是在现实的磨砺中不断成长和成熟起来的。这种真实感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触摸他的温度,跟随人物命运轨迹一起跌宕起伏。
除了艾立德,小说还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有心思细腻倾听群众诉求的陈洁茹、雷厉风行果敢坚毅的罗峰、思维缜密善于寻找突破口的许阳等。这些人物构成了基层治理的群像,虽然在日常的工作中偶有摩擦,但在共同的目标下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拧成了一股绳,爆发出强大的力量,展现了团队力量和人性光辉。
其二,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中,凸显人本主义思想。
《姑蔑城》的情节扣人心弦,权力的制衡贯穿始终,充满了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小说开始艾立德推行的人事量化考核制度触及了部分领导干部的利益,引发了一系列针对他的阴谋,如被中纪委和省纪委联合调查、遭遇车祸陷害等。这些情节展现了艾立德在困境中的坚守,坚决维护制度的公平,体现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尔后艾立德在推进“五个姑蔑”的设想中,即平安姑蔑、文明姑蔑、美丽姑蔑、平等姑蔑、和谐姑蔑,遭遇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和阻力。从人事改革到乡村脱贫致富的实践,从与利益集团的斗争到面对自然灾害的挑战,在命运的三岔路口,他从容不迫,作出艰难而正确的抉择。比如在“五水共治”时遭遇利益集团阻挠,他不畏强暴,对江河湖泊环境进行有效整治,并对制毒贩毒者进行坚决果断查处,哪怕生命受到威胁也决不手软;在造纸厂重组招标中面对利益诱惑时坚定立场,充分考虑职工利益,最终成功实现企业的优化重组。作者在情节的设计上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也传递出作者文学的人本主义思想。
其三,多维度创作的手法,揭示照耀困境之下的人性之光。
《姑蔑城》语言简洁流畅,故事紧凑连贯,人物形象饱满。作者以艾立德的工作为主线徐徐铺陈,将脱贫致富、人事制度改革、“五水共治”等基层工作与他的家庭、感情生活巧妙穿插融入,将一个复杂的基层治理故事有条不紊地展现给读者,刻画出一个个血肉鲜活的形象。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善于设计悬念和冲突,制造紧张感和压迫感,增强故事的可读性。比如小说开篇艾立德被纪委带走调查,引发读者的关注,之后他不断遭遇恒达集团污染事件、被刺杀等危机,在与各方势力的冲突较量中,险象环生暗流汹涌,如同平静的江面,一石激起千层浪。
其次,象征与隐喻的运用手法,深化了主题,使小说超越了时空,更加丰沛而有质感。如“五个姑蔑”的设想不仅象征着艾立德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也是作者人本主义思想的价值体现;而徐偃王的故事隐喻为官者应行仁义、为百姓谋福祉,与“五个姑蔑”的设想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