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铧毅
定海,作为舟山群岛海防体系的核心枢纽,其千年海防史不仅是一部军事防御的演进史,更是一部军民同心、共御外侮的精神史诗。
2024年12月,由定海区政协编辑的《海疆磐石》一书出版,全书分为“烽烟遥远”“海防人物”“抗倭战役”“海上南明”“海防考略”“海防遗存”“革命烽火”七个篇章,共计26万字,系统梳理了定海海防文化脉络,深入挖掘军民双拥历史基因。
精心谋划,搭起海防文化研究的“四梁八柱”。定海区政协始终紧扣“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文史工作宗旨,成立了由主席会议成员牵头的编委会。为确保研究的权威性与专业性,教文委积极联动区档案馆、博物馆等部门,组建由7名资深文史研究员、8名海洋文化学者及20余名民间爱好者构成的“海洋文化智库”,构建了“政协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纵向贯通千年、横向覆盖海陆”,海防文化专题协商会上,工作组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并确定了“历史事件梳理、民间史料挖掘、双拥传统传承”的编纂框架。
多维挖掘,唤醒定海海防文化的“沉睡资源”。调研团队深入基层海岛访古迹、寻史料,开展定海海防文化研究工作。累计实地踏勘遗址43处,征集族谱、契约、碑刻等原始资料2000余件。在史料整理过程中,区政协始终注重尊重历史和观照现实,深度挖掘海防文化的多元价值。
注重官防与民防相结合。既聚焦戚继光抗倭、鸦片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又注重民间记忆的采集,收录明朝平民王国祚“设土团且耕且守”“唇齿相寒”等海防建议。值得一提的是,该书首次披露了清光绪年间马岙林家的门牌单,其上“十户一甲,互保联防”的记载,生动印证了海防教育在民间的深度渗透。
注重文字与实物相结合。书中系统收录了从春秋战国到近现代的127个海防主要事件、56位重要历史人物及23件珍贵民间文物。除文字史料外,还精心选取近百幅历史地图、海防工事测绘图、民间器具照片,深度还原了要塞结构、兵力配置、周边环境等综合条件构成的定海古代海防体系。
注重物质遗存与精神传承相结合。该书既详细记录了卫所、炮台、烽火台等100余处遗址,还特别整理了“姚思敬抗倭”“李氏保乡”“包祖才擒谍”等20余个民间抗敌故事。书中提到的明代《定海县志》中“渔樵皆可战,耕读俱知防”的乡约条文,经现代考据与民间口述史互证,也成为了诠释定海“全民海防”传统的关键证据,“家国同构、军民同心”的精神内核跃然纸上。
聚沙成塔,激活定海双拥精神的“人文基因”。从春秋战国的“海防卫所”到新时代的“双拥模范城”,书中收录的百余个双拥故事,可以说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向海而生、向海而建、向海而兴,定海灿烂的历史文化将代代薪火相传。《海疆磐石》的出版也将成为区政协推动海防文化活态传承的关键举措,接下来,区政协将继续深耕海洋文化沃土,致力于弘扬海防精神,积极助推定海海防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活化利用,为建设现代化新定海贡献更多政协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