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民
在众人眼里,大师是智慧的化身,对世间万物都有着内行的见识,能解答一切困惑。然而,真正的大师,却常常坦然承认自己的不知。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曾多次提到自己几乎100%的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平时只谈论与物理有关的内容。因而面对记者的一系列杂七杂八问题,他最多的回答就是“不知道”,因为“这几十年来我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在宇宙间寻找反物质”。他幽默地说:“集中精力做一件事,这样也就可以在回答其他问题的时候说不知道了。”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当时的人们视为智慧的象征,德尔菲神谕曾说他是全希腊最有智慧的人。可苏格拉底本人却并不这么认为,他在四处与人交谈,探寻真理时发现,许多自认为有知识的人,其实对事物的理解非常肤浅。而他自己,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越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他曾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依我所见, 他们的“不知道”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确实不知道,“不知为不知”。他们没有因大师的名号而自负,反而清醒地看到知识的浩瀚无边,以及自己认知的局限。他们明白,承认不知,是追求真知的起点。因而他们在回答“不知道”时,没有丝毫的羞愧与不安,反倒颇为从容和淡定。他们承认自己不知道,并非谦虚作态,而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对真理的执着。他们知道,知识的边界在不断拓展,每一个认知都可能被新的发现所修正。相比那些不懂装懂、固步自封的人,大师们的 “不知” 展现出了更高的智慧。
二是认为没必要知道。他们懂得,人生苦短,时光如梭,要想干成任何一件像样的事情,就必须数十年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容丝毫分神,才有可能心想事成。否则,每日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琐事、杂事、无聊之事,事事关心,市场、官场、名利之场,场场注目,那是什么也搞不成的。
对于知识和学问,承认自己不知道,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坦率。它让我们放下骄傲和偏见,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去探索。就像老子所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真正的智者,不会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而是把“不知”当作前进的动力,不断在求知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而对于那些没必要知道的事,坦承自己不知道,则是一种清醒,一种智慧。正是由于他们对某些人和事的“不知道”,才能够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全身心去拼搏事业,因而成为各自行业的巨擘、泰斗,辉耀世界,青史留名。而许多“地下的事情全知道,天上的事情知道一半”的人,则注定会一事无成,一辈子都在一地鸡毛里自娱自乐。无所不知者最无知。
想到一件轶事。“2007影响世界华人颁奖典礼”上,袁隆平边上坐着一位明星。主持人问袁老:“知道坐在您边上的大明星是谁吗?”“谁啊?不知道。”袁隆平解释说,我平时也看电视,但更关心的是杂交水稻,还真不知道她是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袁老正是因为对明星逸闻知之甚少,一问三不知,才对杂交水稻知之甚多,成为权威泰斗,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