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炜
五千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三千年诗词雅韵薪火相传。在我国文化的浩瀚星河中,唐诗就像一座巍峨入云的艺术巅峰,闪耀着夺目光芒。而其中歌颂劳动的诗篇,恰似一首首动人心弦、荡气回肠的千年赞歌,传唱至今。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伴着春日暖阳,循着墨香诗韵,去品读那些脍炙人口的劳动诗篇,感受诗人词客笔下的劳动之美。
李绅的《悯农二首》堪称田园劳动诗的千古绝唱:“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短短20字,便形象地刻画出烈日当空,农民在田中辛勤劳作的情景,滴滴汗水才能换来粒粒粮食。它警示人们,一粒米、一口粥,都是通过艰辛的劳动得来的,千万不要浪费粮食。这与当下人们崇尚的光盘行动,在精神内涵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如果说李绅描绘的是一种挥汗如雨的劳动场景,那么白居易在《观刈麦》里把劳动的艰辛描写得细致入微、生动感人。“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麦收时节,妇女领着小孩去田野给正在割麦劳作的男子送饭送水,这些农民在麦田埋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累得筋疲力尽也不停歇,只为了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不得不为诗人对农人的同情与怜惜所感动。
与上述诗篇的写实风格不同,张籍的《野老歌》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社会不公的残酷现实:“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老农于山中定居,辛苦耕种三四亩山田,却因苗稀税重,收获多被官仓收缴,化为腐土。年末,家中徒空,只能携子上山采橡实果腹。反观西江贾客,珠宝满船,连船上之犬都能顿顿食肉。强烈的反差,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尽显底层劳动者在重税下的悲惨处境,令人对其遭遇心生悲悯。
唐诗中的劳动赞歌,不只限于农耕场景,亦涵盖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中“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的冶炼工人,在火光冲天的工坊里引吭高歌,将劳动的豪迈化作照亮寒夜的星火;元稹《织妇词》中“织妇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抽征早”的纺织女工,在春蚕吐丝的时节昼夜忙碌,纤细的指尖穿梭着生活的重压;刘禹锡《浪淘沙》中“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的淘金者,在江边日复一日地淘洗着泥沙,在浪底沙中寻觅着微薄的生计;柳宗元《渔翁》中“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渔翁形象,则在山水之间勾勒出劳动者与自然共生的诗意画卷,尽管生活艰辛,却也有着别样的宁静与坚韧。
唐诗中有关劳动的美妙华章,既是对劳动之美的深情礼赞,更是对劳动者的崇高致敬。诗人词客以凝练的笔触,将不同行业、不同境遇的劳动者定格在历史的长卷中,使我们得以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感悟劳动创造的伟大力量。在这个属于奋斗者的节日里,让我们在诗香中回望历史,品味那些用汗水浇灌出的永恒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