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春暮对雨望晴期

日期:04-29
字号:
版面:02版:国风       上一篇    下一篇

  □陈大新

  古之士人,但凡心有郁积,往往出之以诗,或抒其委曲,或表达心绪,这类诗最能见作者修为。按照儒家的标准,诗的分寸感很是重要,即所谓“忧而不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晚唐诗人刘得仁的《春暮对雨》,正得其旨,其诗云:“春暮雨微微,翻疑坠叶时。气蒙杨柳重,寒勒牡丹迟。未夕鸟先宿,望晴人有期。何当廓阴闭,新暑竹风吹。”

  首联“春暮雨微微,翻疑坠叶时”,将人带入一个暮春细雨缠绵的场景中,这暮春的雨正与诗人心头的愁苦搅和在了一起,那细雨绵密的轻微声响,给诗人的感觉,竟似秋天叶落时的动静。“气蒙杨柳重,寒勒牡丹迟”:杨柳失去了逢春飘舞的姿态,如今被浓重的雨气压抑着,低垂着,似乎在承受着某种重物。在春寒的逼迫下,牡丹也不得不推迟了花期。这句中的“勒”字,是“勒令”“逼使”的意思。“未夕鸟先宿,望晴人有期”:暮春的雨整日不休,鸟儿不觉晨昏,早早归巢了。久困淫雨中的人,内心渴望着放晴,在雨中苦苦期盼着。“何当廓阴闭,新暑竹风吹”:廓即清除。如何才能一扫这阴雨天气,迎来新暑的竹风。该诗的看点,在首联。将春雨声听作坠叶声,生动体现了诗人心中的愁苦,巧妙利用春雨与坠叶声音的相似性。而春与秋却是多么不同,诗人的误听,体现的是自己独特的心境,妙在“翻疑”二字。诗人一时恍惚,自己听到的是春雨声,还是坠叶声?自己究竟在何时何地?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心境下,诗人抬眼望去,才见得“杨柳重”“牡丹迟”的种种惆怅之景。虽如此,诗人在尾联却寄托着美好的希冀,向往着明天的“廓阴闭”“竹风吹”。

  进一步理解《春暮对雨》,还需要略述诗人的生活经历。刘得仁,一作刘德仁,其生卒年今已不详,但他在长庆中(823左右)已有诗名。自开成至大中三朝二十多年,刘得仁未能登第,也未入朝为官,这实在与他的志向有关。据《唐摭言》称,他本是公主之子,不须考场拼搏,他的几个兄弟都以贵戚得显位,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他却不愿成为这般让士子们看不起的纨绔子弟,立志要凭自己的真才实学,科场立名。但因久不得进,陷入困境。他在《寄无可上人》一诗中有“十年期是梦,一事未成身”之叹。又过了十年,他在《省试日上崔侍郎四首》中更有痛苦的表达,今录其诗,以见他那时的心境:“衣上年年泪血痕,只将怀抱诉乾坤。如今主圣臣贤日,岂致人间一物冤。如病如痴二十秋,求名难得又难休。回看骨肉须堪耻,一著麻衣便白头。戚里称儒愧小才,礼闱公道此时开。他人何事虚相指,明主无私不是媒。方寸终朝似火然,为求白日上青天。自嗟辜负平生眼,不识春光二十年。”从诗中可以看出他的羞愤之意和急切之情。造成这种困境,他认为与自己外戚的身份,引起“浮议”有关,大约进士名额本就十分有限,而像刘得仁这样的公主之子,本不用参与其中,在很多人眼中,他是来抢他人席位的。正如他的“寄所知”中所言:“外族帝王是,中朝亲旧稀。翻令浮议者,不许九霄飞。”

  长安的通济坊位于朱雀门东第三街的最南端,这里有刘得仁宅。刘得仁《夏日通济里居酬诸先辈见访》有句:“门列晴峰色,堂开古木阴。”环境甚佳。刘得仁诗友众多,较密切的有姚合,得仁称他:“名因诗句大,家似布衣贫。”(《上姚谏议》)对雍陶,得仁是十分敬重的,在《赠雍陶博士》中称他:“腹是群书笥,官为六义师。”与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学士丁公著交游,宝历二年丁卒,刘得仁有《哭翰林丁侍郎》云:“相知出肺腑,非旧亦非亲。每见云霄侣,多扬鄙拙身。”看来,丁公著生前对刘得仁是颇多奖掖的。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一文,将贾岛、孟郊与刘得仁相提并论,认为“阆仙、东野、刘得仁辈,时得佳致,亦足涤烦”。这也足见刘得仁的苦于诗、痴于诗了。刘得仁去世后,诗人争相为诗以吊,其中又以江南诗僧栖白的吊诗最出名,诗云:“为爱诗名吟至死,风魂雪魄去难招。直须桂子落坟上,生得一枝冤始消。”(见《全唐诗》)此诗在《唐摭言》中另有版本,文字稍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