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一蛛一马费猜想

日期:04-29
字号:
版面:02版:国风       上一篇    下一篇

  □张蓬云

  比喻隐约可见的线索和迹象,常用“蛛丝马迹”。蛛丝当然很明确,是蜘蛛拉出的丝,形容很细微。马迹呢,是什么马踏出的痕迹?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句诗写得非常传神:“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马在雪地上行走,留下明显蹄印。友人走远了,诗人感叹那雪地上的一行马迹。这马迹明显,非“隐约可见”。因此,就有人认为蛛丝马迹的“马迹”绝非牲畜马所留。另外,蛛与马又是两种很不同类、不相近的动物,把它们牵扯在一起令人费解。

  清人夏敬渠《野叟曝言》79回有“蛛丝虫迹,屋漏蝙涎,不即不离,有意无意,其妙如何”几句,出现了“蛛丝虫迹”,可见这“蛛丝马迹”里的“马”不是立于草原上的高头大马,而是种类似小虫样的东西。于是,有人断定此“马”是灶马。

  老式房屋家家都有灶台,灶台大多靠墙近窗,其上的屋顶有草棚木板,有土铺瓦盖,多有蜘蛛拉网以捕飞虫。偶尔那蛛丝会挂到烧饭婆婆的头上脸上,于是用扫帚把左右上下扫扫。而在灶台、锅旁砖缝、墙角里,总有许多乱爬乱跳的极像蟋蟀的小虫,那就是灶马,北方俗名“灶爷马子”。说是每到小年祭灶时,家家都要为那位“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灶王爷饯行,除要吃些糖果,甜美他的嘴说好话外,此一去千万里,交通工具是要有的。旧时没飞机,没高铁,当然只能是骑马了。老辈人说,灶台上的灶马,就是为灶王爷而准备的。

  灶马与蟋蟀同属直翅目,个头大小也一样。只不过蟋蟀身体是黑褐色的,善斗,叫声是“嘎、嘎、嘎”,短促而有力;灶马是土黄色,翅膀退化,不善斗,叫声是“叽叽叽叽”,连贯而细柔。儿时,一到夜里睡觉,我总爱听它们的合唱、独唱而入眠,比眼下一些流行音乐好听。白天它们都钻入墙角或砖缝里,一到晚上灶里火熄灭,人也不去劳作了,它们就会出来觅食或会会朋友,于是,便“叽叽”唱一番。

  蛛勤劳,喜拉丝织网,于是,丝常在墙角或灶间乱扯纵横;灶马活跃,交朋会友于灶台上下,其足迹也就印在灶台、锅盖之上。所以,这些不明显的丝迹与印痕,就成了人们究查事情来龙去脉的“蛛丝马迹”。

  闲说几句。灶台上爬或藏着许多灶马,怎么不清除它们?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虫篇”说:“灶马,状如促织(蟋蟀),稍大,脚长,好穴居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原来老百姓相信灶台上有灶马,是丰衣足食的好兆。民间俗话,灶爷马多,锅里饭多。也有人戏言,赶净灶马,灶王爷骑什么上天给你言好事?那时又没给这级干部配轿车。所以,灶马就与灶台一直共生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