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茅洋乡、东陈乡、泗洲头镇联委会
赶海既是一种渔业生产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旅游消费新业态。近年来,象山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打响“北纬30°最美海岸线”旅游品牌,不断丰富赶海旅游产品。依托独特海洋资源,做大做优赶海旅游,对于象山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旅游消费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优势
赶海旅游资源丰富。滩涂方面,拥有近30万亩浅海滩涂、25个大小沙滩、滩涂养殖面积约4万亩;近海方面,拥有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505个岛屿,围涂养殖面积59460亩,浅海养殖面积57855亩。确权滩涂面积10万亩,浅海面积30.5万亩;远海方面,拥有亚洲第一钓场——渔山列岛,全省首个半潜式多功能深远海养殖平台“东海一号”交付投用。
赶海业态丰富。全县拥有钓具渔船188艘、渔供船217艘,年均休闲捕鱼游客达10万人次、海钓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超1.3亿元。沙塘湾村、大坦村、东旦村等滩涂赶海目的地游客成群,新桥镇、茅洋乡、黄避岙乡、高塘岛乡等相继开发滩涂赶海旅游项目,开启滩涂云认养,合力谋划“我在象山有片海”主题活动。2024年经营性赶海体验区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客群多来自江浙沪地区。
市场需求较大。近年来,赶海主题短视频和直播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上非常火爆,备受观众追捧,众多赶海网红账号吸引大量粉丝关注。如分享赶海生活的抖音账号“大庆赶海”粉丝已达889万。在线上“赶海热”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游客跃跃欲试,渴望加入赶海大军。
问题
IP凸显不足。一是资源整合不足,缺乏统筹全局的宣传和营销,游客对赶海区域、路线、产品等信息缺乏了解,导致赶海旅游体验不足。二是大众化程度不够,海钓项目以专业钓客参与为主,较为小众;休闲渔船以包船为主,价格在三四千元不等,对来象山旅游的散客来说客单价过高,有消费意向但消费能力不足。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和旅行社、酒店等合作不够深入,在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新媒体宣传不多,象山赶海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仍有待提升。
业态不够多元。一是爆款产品缺乏。存在同质化倾向,个性化项目不多,对游客吸引力有待加强。如大目湾和东陈东旦沙滩的休闲水上运动项目、茅洋乡和黄避岙乡的滩涂运动项目等,产品定位雷同,缺少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二是场景不够丰富。渔业生产作业方式与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不足,滩涂、浅海养殖+赶海等旅游模式有待开发,大黄鱼网箱养殖、深远海养殖等与赶海旅游的结合还需探索。三是管理服务相对粗放。当前赶海旅游发展缺乏专业化团队运营,部分赶海区域由各村自行管理,项目运营、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
要素保障仍待加强。一是基础设施尚不完善。部分赶海区域缺乏清洗区、休息区、儿童游乐区、观景台等基础配套设施,节假日期间热门赶海区域交通压力明显,游客体验感不佳。二是政策支持不够有力。《水上交通安全法》等法规对作业钓具渔船、休闲海钓游艇、渔供船等船艇管理要求不够明晰,导致项目审批程序复杂、落地困难,难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同时,休闲码头和游艇(帆船)管理、项目发展用海用地等涉及海事、渔业、港航等多个部门,审批建设监管难度大。三是环境挑战压力较大。随着游客数量不断攀升,对潮间带附近居民和栖息地的影响也日益加剧。
建议
统筹谋划,塑造“我在象山有片海”赶海IP。一要丰富耕海牧渔场景。把赶海旅游作为象山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梳理赶海资源,构建海塘、滩涂、近海、远海立体式赶海旅游产品体系,推动海洋渔文化赋能赶海旅游,推出沉浸式赶海旅游导览图,丰富耕海牧渔旅游消费新场景。二要聚力打造人气爆款。加强与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联动,打造多元化赶海旅游产品、线路、活动,对象山赶海旅游IP进行年轻化包装、时尚化重塑,策划推出千人赶海寻宝等大型活动,打响象山赶海品牌。三要加大赶海旅游宣传力度。通过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新媒体渠道,广泛宣传象山赶海旅游,定期发布相关赶海资讯,打造赶海网红IP,进行精准营销,吸引亲子家庭和青年消费群体的关注,提高象山赶海旅游知名度,激活赶海旅游流量。
突出重点,打造赶海标志性场景。一要发展休闲海钓。学习借鉴舟山发展模式(舟山普陀区有休闲海钓船近1000艘,每船年收入50余万元,海钓客流量每年60余万人次,总产值超6亿元),重启“中国·象山国际海钓节”,谋划建立以石浦港为母港的“休闲渔场”“海上牧场”“海钓公园”,打造环石浦港海钓产业综合体。二要提质休闲捕鱼。在石浦、贤庠等乡镇和檀头山等海岛新增休闲码头,鼓励渔民以入股、租赁、合伙等方式投资休闲捕鱼项目,探索建立渔旅产业发展共同体。打破休闲渔船发展瓶颈,优化团队游、散客游等多元服务模式,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市场既“放得活”又“管得住”。三要升级滩涂养殖赶海。在保持水产养殖功能的基础上,春季开展蛏子、文蛤、泥螺等贝类采摘,秋季开展紫菜、对虾等丰收体验,冬季开展梭子蟹、大黄鱼等冬捕,丰富赶海活动、养殖参观、亲子活动等业态,通过赶海旅游产品赋能渔业增值化发展。推动错位发展,分类打造新桥竞赛式、花岙岛非遗式、黄避岙体验式等赶海模式。四要丰富赶海文化体验。开辟小型安全捕捞区,发展沉浸式、教学式的拉网捕鱼、放置蟹笼、海马竞赛等活动。设立渔业共富工坊,开展咸鱼腌制、虾酱制作、鱼干烘干、海带紫菜收割等业态,提升游客体验感和参与度。深挖赶海文化,重点提升打造花岙岛晒盐场景,开发贝雕、编织渔网、结绳等传统作业技艺课程,深切感知渔家生活韵味。
融合发展,构建赶海产业全链群。一要发展赶海+民宿。推动民宿集聚村提质升级,提升石浦镇沙塘湾村、茅洋乡花墙村等村庄整体环境,突出赶海味、年轻态、烟火气,打造赶海民宿集群。充分利用闲置资源盘活政策,推动黄避岙乡东塔村康养旅居+赶海民宿集群,石浦镇东门村发展海洋渔文化+赶海民宿集群。二要发展赶海+海鲜。结合重点赶海场景,布局海鲜排档和海鲜加工坊集聚区,主打十分钟从海里到碗里的新鲜度和看大海吹海风吃海鲜的人间烟火气。三要发展赶海+研学。聚焦学生群体,发展“渔樵耕读”主题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自然研学模式,系统打造集赶海体验、科普教学为一体的研学产品。如黄避岙乡滩涂乐园,2024年接待总人数5276人次,其中研学2800余人次,占比53%。
强化配套,保障业态高质量发展。一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结合赶海项目布局,做好重点区域道路交通规划,增设停车场,优化交通流线,合理设置交通引导标识,缓解停车压力。完善供水设施,在赶海项目区域增设移动式或固定式供水站,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和环保型水处理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安全管理,在赶海区域显著位置设置清晰、易懂的安全警示标识,包括潮汐信息、危险区域提示、紧急联系方式等,增强游客安全意识。二要强化政策支持力度。从单一旅游发展政策向涉旅、涉海、涉渔等政策集成转变,系统推动赶海旅游业态培育,重点支持休闲捕鱼、滩涂养殖、渔文化体验等沉浸式赶海旅游场景建设。优化赶海项目用海用地审批流程,规范原生态赶海旅游目的地管理,鼓励开展养殖+赶海旅游模式,确保赶海旅游可持续发展。三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渔民向赶海旅游转产转业,加强赶海技术、旅游服务、安全知识等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赶海旅游经营人才。整合全县赶海旅游资源,加大赶海旅游项目招商引才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