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8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无用”有“大用”

日期:04-22
字号:
版面:03版:浙江潮       上一篇    下一篇

  □胡建新

  《庄子》中讲了一个“匠石之齐”的故事:有个姓石的木匠,在齐国曲辕看到一棵被当地人称为神树的大栎树,其树冠能遮住数千头牛,树干粗达百围,树高至山顶,树枝可造十余艘船。可木匠不屑一顾:“这树虽大,但木质很差,做船会沉,做棺材很快会烂,做家具很快会坏,做房梁会生虫,根本没用!”回到家后,神树托梦对他说:“如果我长得笔直结实,早就被砍了;如果我能结果子,每年会被摘果子的人折断枝条。我正是靠‘无用’才活了这么久,你一个木匠懂什么呢?”木匠醒来后对徒弟说:“神树的智慧不是我能理解的,我不该乱评价。”

  在庄子看来,“无用”的东西往往蕴藏着“有用”甚至“大用”——看似无所作为,实则无所不为。那棵栎树之所以能长得如此硕大无比,正是因为它摆脱了所谓“有用”的标准,未被纳入人为“有用”的目的,从而得以按其本性自由生长。

  与庄子“无用之用”相悖逆的是,现实社会中,很多人往往十分强调和看重“有用”,且将“有用”狭隘地定义为能够直接带来功名利禄的事物或技能,甚至将其作为衡量事物的首要标准——教育要突出“有用”的内容、科研要产出“有用”的成果、艺术要创造“有用”的价值,等等。于是,从热门专业的选择到职场竞争的考量,人们竞相追逐那些看似能够迅速变现的“有用”价值。家长们热衷于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培养奥数、英语、编程等实用技能,期望孩子在未来竞争中出类拔萃;职场人发愤学习热门专业知识,拼命考取各类技能证书,只为在职业之路上抢占先机。这种对“有用”的过度追捧,使得生活和工作被功利主义的紧箍咒束缚着,渐渐失去了从容与洒脱。也正是对“有用”近似病态的追求,使人陷入一种普遍的存在焦虑:害怕自己“无用”,担心被社会淘汰,于是精于算计、疲于表现,却丧失了感受生活、体验成长的兴趣与能力。

  在追逐“有用”的浪潮中,我们或许需要驻足思考“匠人之齐”的当代启示:生命的价值不能简化为工具性的“有用”,存在本身就有其尊严与意义。庄子的“无用之用”不是消极的避世哲学,而是一种深邃的生存智慧,它教会我们在功利主义浪潮中保持精神独立,在实用主义倾向下捍卫生命本真。历史一再证明,许多最初被视为“无用”的事物,后来却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产生了始料未及的价值,像艺术、哲学、基础研究等人类精神活动,恰恰产生于挣脱“有用”藩篱的自由探索。爱因斯坦如果考虑“有用”,就不会呕心沥血地研究相对论;曹雪芹如果追求“有用”,也不会夜以继日地创作《红楼梦》;宋代汝窑瓷器的制作者如果只为实用而不为呈现极致的美感,就不会有“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完美釉彩;莫高窟壁画的画工们如果缺乏对信仰的虔诚而只求即时回报,也就不会在幽暗的洞窟中描绘出精彩绝伦的飞天群像——正是无数科学家、艺术家超越功利的纯粹追求,创造了人类文明最璀璨的成果。

  其实,许多看似“无用”的事物,每每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价值。对木匠来说,能做木器就是好树;可对树来说,能活下来就是好树。就物质生活而言,艺术并无直接用处,但当人们沉浸在一幅画作、一段音乐、一部文学作品之中时,内心却能得到润物无声的丰富滋养。它们虽然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却能涵养人的精神,让人们在疲惫而喧嚣的生活中寻得一片舒适、宁静的港湾。“无用”之中蕴藏的生存哲学,还体现在对人生困境的应对上。当一个人遭遇人生的低谷,那些曾被认为“有用”的财富、地位、权力等等,都可能瞬间化为泡影;而那些看似“无用”的精神力量,如崇高的信仰、坚韧的意志、乐观的心态,却能支撑我们走过黑暗,迎来光明。

  当我们领悟了“无用”与“有用”的辩证逻辑,便能在纷纭繁复的世界中找到正确的生存之道——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为艺术、哲学、精神追求等所谓“无用”之物留出一片空间,以滋养我们的心灵,获得人生的自由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