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9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让文物动起来

日期:04-17
字号:
版面:03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王志高

  微观点: 数字技术的终极使命,不是让《洛神赋图》变得“更酷”,而是让今天的我们终于能像东晋画家一样,看见洛水微波中那份穿越千年的心动。

  “洛水河畔,一仙子高梳云髻,凌波微步,衣袂飘飘,款款而至……”《人民日报》报道的辽宁省博物馆“唐宋风华”数字展上,《洛神赋图》不再是玻璃展柜中静态的摹本,而成为观众可沉浸其中的流动画卷。当人们躺在穹顶之下,目睹曹植与洛神的千年邂逅在光影中流转,或戴上VR眼镜化身白鹤掠过《瑞鹤图》的汴京上元夜时,一个问题呼之欲出:数字技术究竟在“复活”文物,还是在重新定义我们与历史的关系?  

  这场展览的突破性,不仅在于让六幅唐宋名画“动起来”,更在于它颠覆了传统博物馆的观看逻辑。玻璃展柜时代的观众只能被动接受有限信息,而数字技术将单向观看转化为多维体验。在《秋窗读易图》的动画中,南宋刘松年笔下的霜枫红叶随光摇曳;在互动区,观众能为《簪花仕女图》的人物设计服饰。这种转变恰与中华美学“气韵生动”的传统暗合——顾恺之的“传神”论、苏轼的“诗画一律”说,都在强调艺术的生命感,而数字技术成为这一理念的当代载体。  

  但技术狂欢之下,更需警惕“为炫技而炫技”的陷阱。某些博物馆的VR展览曾因过度娱乐化遭诟病,将《千里江山图》做成“过山车视角”反而消解了原作意境。辽宁省博物馆的聪明之处,在于以学术研究为锚点:《洛神赋图》的动态演绎严格参照宋代摹本风格,《瑞鹤图》的汴京场景基于《东京梦华录》的史料还原。当技术服务于文化叙事,观众才能从“看热闹”转向“看门道”——在《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展区,唐代贵妇策马的细节与街市音效共同构建出盛唐的气象,这正是数字叙事的真正价值。  

  展览还破解了文物保护的难题。当董宝厚副馆长坦言“每件文物3年仅展3个月”时,数字化已不仅让体验升级,更关乎文化公平性。通过巡展与线上共享,那些因脆弱而“深锁闺中”的珍品,得以突破时空限制。这或许指向博物馆的未来形态:实体场馆是文化心脏,而数字分身构成血管网络,将文明养分输送到更广阔的土壤。敦煌“数字供养人”计划、故宫《千里江山图》的全球VR展映,无不印证这一趋势——当技术消弭了距离,文物才真正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在全球博物馆竞相数字化转型的今天,中国艺术的特质赋予其独特优势。《洛神赋图》的手卷形式、《瑞鹤图》的散点透视,本质上都是“时空艺术”,与数字技术的动态呈现天然契合。当观众在“画中游”时,实则是在体验中国人游目骋怀的审美传统。这种古今对话的深层意义,或许比技术本身更值得关注——我们不是在用科技“还原”历史,而是在创造一种新的文明传承语法。  

  走出展厅,观众带走的不仅是手机里的打卡照片,更是一种文化感知力。数字技术的终极使命,不是让《洛神赋图》变得“更酷”,而是让今天的我们终于能像东晋画家一样,看见洛水微波中那份穿越千年的心动。当文物真正“活”在人们的共情中时,博物馆才完成了从保管者到启蒙者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