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9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让民法典鲜活起来

日期:04-15
字号:
版面:04版:读书       上一篇    下一篇

  夏群佩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至今已有四年多,作为法官,枯燥的法条已经看了不知道多少遍,对相关条文的理解也随着阅读加深及案件办理不断深化,但如何结合典型案例,用通俗的语言去向民众解读民法典,让民众真正理解民法典,一直未曾找到出路。

  《民法典与日常生活》便是针对民众的实际需求,由民法专家学者通俗化解读民法典的一种尝试。阅读该书,让我从理论视角转向实践等多维视角,使工作更接地气。

  《民法典与日常生活》分为典型案例分析和热点问题解读两大部分,两部分均又根据民法典编排体例,分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七小部分。典型案例部分选取了过继、网购、保证期间、拆迁补偿和隔代探望权等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73个案例,大部分案例与我们办案中经常遇到过的类似,这些案例虽然看起来简单,但作者在高度凝练基础上,用通俗化生活化的方式予以解读,赋予了案例鲜活的生命。热点问题解读部分,精选了45个热点焦点问题,诸如居住权、婚姻冷静期、物业合同等,这些也都是办案中经常碰到的当事人争执的问题,本书通过生活化、趣味性的语言分析了这些内容对民众日常生活、经济交易活动等可能带来的影响,非常浅俗易懂。本书如指路“民”灯,“典”亮群众的生活。让普通群众通过阅读本书发现民法典的“真”和“善”,体会到她的美。

  对我而言,这本书不同于以往我阅读过的彭诚信教授主编的《物权法》《民法总论》《民法案例百选》等书,这些书教会我论证和说理的技巧,让我获得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论;在办理案件实务中通过查清事实、分清责任、适用法律,明断是非。而本书如沈国明教授的推荐,是“处世的规矩,生活的指南”。如书中案例3,“卖家隐瞒重要信息,买家怎么办”,就是彰显诚实信用原则;热点32“避免‘飞来横债’的夫妻债务认定新规”,就哪些是对夫妻共同债务、谁来证明共同债务及伪造共同债务的现象如何应对等做了分析。这些都是对民法典权威性、通俗化、趣味性的解读,且全书用词通俗、趣味又不失严谨。本书教会我如何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述专业的法律问题,让我学会用通俗语言向当事人解释案件为什么这样判,如前进路上的“民”灯,指引我前行的方向,同时也让我用所学法律知识光辉“典”亮身边的百姓。这不仅对做好判后答疑、息诉服判等都有所裨益,对民法典也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更是“让每一个当事人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具体实践及“如我在诉”理念的进一步落实。

  读书,是一种跨越年龄界限的精神旅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会因为不同的生活阅历、心境变化,而对书籍产生不同的感受。如果是年轻时候的我看到这本书,可能就看也不看了或者最多翻一下就放下,书中涉及的法律知识点对我来讲确实太简单了,对于司法实践办理案件帮助也不大。年轻的我会更多考虑如何依法高效办案,而且想着民商事案件无论裁判结果如何,总有输赢一方,很难让双方都满意,我只要问心无愧就好。随着年岁渐增、阅历沉淀,想问题、分析事情更全面理性,对人对事的看法也更加豁达与宽容。法言云“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在办理案件中,我们不仅要依据民法典等相关法律依法公正裁判,更要让老百姓感受到公正,很多都是经验的累积。虽然无法做到双方百分百满意、胜败皆服,但可以通过耐心倾听当事人诉求、认真解答当事人的困惑等方式及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撰写裁判文书等,让赢者赢得明明白白,输者输得清清楚楚,尽量做到减少矛盾冲突。对老百姓而言,他们不需要深奥的法律专业知识,他们需要的是以他们的认知去理解具体案件。

  作为法官就要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不能机械办案,要在理论通往实践这条路上多作贡献,不仅仅让多数人信服判决结果,还要通过案件办理让老百姓知晓什么行为可为,什么行为不可为。如书中案例5,“过世家人受到诋毁,如何维权”,就告诉老百姓,已过世人的人格权利受法律保护,如果受到损害,其近亲属可以向法院起诉。比如案例11,“父母有权出卖未成年子女名下的房产吗?”就告诉父母,给未成年子女买房的时候要慎重,买了再卖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作为法官要学会用这么通俗、简洁且严谨的表达方法。我想这也是政法干警五项能力中群众工作能力的具体体现。

  “法者,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民之所呼,法之所向。民法典的颁布实施,积极回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不变初心。司法是实施法律的活动,又在一定程度上反哺法律的发展。我要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看待本职工作,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所办案件宣讲民法典,让民法典鲜活起来,“典”亮群众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