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9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有门功课叫手工

日期:04-12
字号:
版面:03版:说吧       上一篇    下一篇

  ■张蓬云

  1954年我上初中,记得除了语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体育、音乐七门主课外,还有两门副课,一门是俄语,老师是特别温和善良的苏联老大娘玛丽亚;另一门课是动手动脑的手工课,同学全喜欢。

  开头上手工课,就是每人发一块“手工板”(16开纸大小的木板),上有房屋或桥梁零件图,只要按线锯下,然后组合,就成功了,比较简单。后来,物理老师上课讲电路时讲到了收音机,就引发了同学们的兴趣。

  当时,家里有收音机的不多,那时人们都叫它“话匣子”。一般都是日本造的,三个电子管的“普及4型”。这种“话匣子”很简单,只设有一个电源开关、一个音量开关、一个调台,使用时间长了机厢发热。所以,家里大人总叮嘱小孩“让它歇歇吧,要不一会该烧火了”。

  老师说有一种“矿石收音机”,它的原理书上说得很明白,还有线路图,同学可以自己动手造一台。于是,学校发给每人一块木板、几根导线(细电线),其他的,就要大家自己动手找、买、借用了。一放学,我们就到处寻觅“造”矿石收音机的材料:螺钉螺帽、铁丝在家能找到,可“制造”一台能听到广播节目的电器,还是要有一定的资金的。比如那大小似米粒状的矿石,就得花二角钱,这东西街上有卖,把妈妈平时给的零花钱攒几天也就够了。可最关键部件“可变电容器”就贵多了,要一元三角五分,另外需要一个“耳塞子”(耳机)也要一元多。这两笔“巨款”如果没有个“赞助单位”,那此项工程就无法进行了。我向母亲申请,她说我胡思乱想,让我容她打听一下有学问的人,看是否能行。那时我的头脑比长大后灵活,于是,我向二哥、妹妹们进行宣传。条件是,你们把零用钱给我,我大功告成后,你们都有享受成果的权利。庆幸,我获得了群众的支持。

  几经与同学研究,向老师请教;又几经失败之后,拆了装,装了拆,我们班几个男生,终于每人做成了一台“矿石收音机”。其实,那收音机的样子是很丑陋的:在巴掌大的一块木板上,安装着那么几样简单的元器件,把耳塞子塞到耳朵里,调节一下电容器,就有了声儿。声音虽小,但毕竟听到了广播,而且是自己动手做好的,那心情舒畅,那热血澎湃,真是无法形容。于是,老师让我们组织了“矿石收音机”小组,学校还表扬了我们。后来做航模、船模就更引起少年人的兴趣。

  那时的航模(飞机模型)分两大类,一种是无动力的,用木板做,以皮筋弹射,它基本上是滑翔机。另一种是用木条或竹片组装出飞机骨架,外用布或纸当蒙皮,再加上螺旋桨,以绞紧皮筋为动力。这种航模可以起飞,并在空中能飞行几十秒,但降落着陆时,会因起落架不牢固,很多时候就把飞机摔坏了,所以,要把骨架加工得结实些。

  当时,上学作业很少,放学后,我们几个同学就鼓捣着“零件”加工。于是,我们全学会了些木工手艺和如何使用电烙铁,又初步学习了制图和识图。从学校借来《航模制造》书籍,慢慢也就明白了气流、升力、牵引力这些专业名词之内容。说实在的,当年我们那股不知天高地厚的劲儿,那种痴迷不悟的状态,真像如今初中生进网吧两天两宿不回家、看手机一直不抬头一样,非要搞出个名堂来,无论多少次失败也不怕。我们记得最牢的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

  当然,父母觉得半大小子们不出去胡闹乱跑,不去浑河游泳,能在自家院子里鼓捣鼓捣东西,也是好事,或许还能学点手艺。因此,他们也不反对。学校老师更是支持,还把一个班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鼓励动手动脑学本事。

  在中学这三年里,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做矿石收音机、参加航模比赛、做能航行的小木船,还帮助印花布的工厂刻花板、学习刻版印刷等。动手做点什么,不但省钱,还让人懂了一些生活、生产知识。动脑想点什么,不但丰富了业余生活,也能促进记忆,利于学习。就说我们小组的四个要好的同学,由于做航模,让我们爱上了飞机制造。于是,以后我们4人全考取了航空工业学校,立志好好学习造中国的大飞机。让人高兴的是,这真成了我们的终身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