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9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文不加点

日期:04-12
字号:
版面:03版:说吧       上一篇    下一篇

  ■陶琦

  作为一个具有轻微文字洁癖的人,我很难接受当下很多人使用各种交流工具时直接甩过来一段文字,却没有任何标点符号的行为,每次看到,都会油然生出一种极度的厌恶。因为这既是一种凡事简化的反人文思维,也能反映出个人修养上的问题——文不加点的人都比较自恋,习惯了以我为主,根本不在乎他人怎么看,实际上是在消解和否定人与人正常交流时须相互依存、相互理解的道德意义。

  标点符号是现代语言丰富后普及的产物,过去的文言文没有标点,古人诵读时必须根据每句话的意思自行断句停顿,既无法做到文显意明,也容易因各人曲解生出诸多歧义。为了便于学习,古人通常会在每句的停顿处自行加上圈点。其后白话文成为现代通用语言,用法统一的标点符号更是充分彰显出了重要性:文字节奏的变化;时间、空间、人物叙事的转折;对情感语气的描摹刻画,如感慨、命令、祈求,无不是凭借标点符号来进行调控,增进阅读的效果。

  标点符号对于培养人的语感也功莫大焉。文字用标点间隔的一大作用是调控气息,不论是特别长的句子或短句,只要搭配得好,都会让人读起来很舒服,感觉收放自如,富有节奏。凡是成名的写作者,都必定是非常擅用标点符号的人,懂得怎样去调控文字的爆发力和控制力,形成能够引起读者特别注意的标志性语感。巴金有一篇散文《坚强战士》,通篇都是短句子,且频繁使用句号,以此表达一个受伤战士的行动艰难,让人读起来很容易代入情境。所以,标点符号还可以助人培养出同理心,明白在与他人共享话语时,必须具备相互可理解性。若是别人看不懂或不想看,文字也就失去了意义。

  然而,就像媒体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对于技术的精辟论断:技术的每一次增强都是一次切割。之前曾被长久沿袭的规则,在数字时代似乎失去了效力,越来越多人对认真书写缺乏兴趣和耐心,也不在乎别人是否能够接受和理解,文不加点成为了流行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尤其是经过网页传递、格式发生变化后,所有文字挤在一起,没有标点区隔,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坨”文字。那些文不加点的人还认为,如果看不懂、不参与这样的游戏就是你的问题。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告诫人们在做企划书或文字稿件时,一定要摒弃惯用的个性格式。这并不是有个性不好,而是首先要明白一点,“这份文件是给他人看的”才最重要。如果个性妨碍到了文字内容的传播,也就变得一文不值。松浦弥太郎为此提出一个“三七法则”:各行业都是把A4纸作为文件用纸,他建议把每张A4纸的空白与文字比例设置为三七开,文字只能占七成,另外要留三成空白。若是文字太满占据了整页纸,不仅会令阅读者难以从中提取要点,也容易让他人一接过来就会有驳杂、混乱的印象,产生一种难以阅读的畏难心理,无法尽快理解并处理文字内容。而且有经验的人也会发现,文字不注意易读性,发布者很可能是没有理顺逻辑,提前在心里规划好语言,获得正向回应的可能性也会由此降低。

  这就是在提醒人们,在须与他人合作的情况下,不能仅为了自己方便或以满足个性为前提,还要注意怎样协调一致。我无法想象,如果职场上有人把满满一页纸却没有任何标点符号的文字报告或企划书交给上司,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我曾看到一个媒体编辑抱怨,她接到过不少没有标点符号的文字稿件,打开后只瞟了一眼便立即删除,并且觉得自己的宝贵时间被白白浪费了十几秒——我相信没有谁会那么闲,会为这样的文字去逐字断句。

  当今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具有了一种科技思维,希望简化一切,无法再容忍任何复杂的东西,行为习惯被改变的同时,许多原有的人性自我丰富要求也蜕化于无形。而人文思维有时候看似繁琐,但也正是许多看似“多余”的行为涵化,促进了人的心智发育以及相适配的复杂性成长。当今“文不加点”的流行趋势,也提醒现代人身处科技时代,必须始终保持着警醒和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