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9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茶山的早晨

日期:04-12
字号:
版面:03版:说吧       上一篇    下一篇

  ■刘从进

  清明节的早晨,雨早早地下了,不是一点一滴地下,而是模模糊糊地筛下来,像雾。朦胧的雨,下在村庄、山野上,仿佛大地上升起的缕缕哀思。这就是清明雨,你捉不到它在哪里,但它就下在你的身上,撑着伞也挡不住湿意。

  绿意盎然、薄雾蒙蒙的山野上,默默地走着祭扫的人们。他们捧着鲜花,提着篮子,挑着祭品,脸上抹着一层悠远的哀伤和淡淡的愁思,相互轻轻地打个招呼。清明,是一个祭奠先人的日子。

  上山的途中看到一个老妇人带着两个小男孩在上坟,这个老妇人是我同学春的母亲。当年春第二次高考落榜后,他的父亲得了一种怪病,忧郁而死。如今春已经结婚,生了两个儿子。他与妻子一起在上海的郊区种地,两个儿子留给母亲带。我在春父亲的坟前站了一会,春的母亲高兴地跟我说,春这几年种大棚西瓜赚了钱,去年回家时,选了一个好地方,把他父亲的坟重新做了。我一看,这坟还真是新的,虽然有点小,但已经很不错了。看得出春的母亲对这里很满意,也很高兴,因为这里同样是她以后的归宿。在她看来,这就是儿子对她的孝敬。

  在路上看到一个年轻的妇女肩上挑着一整担东西,手里牵着一个小男孩,看她粗重的喘气和努力的样子我知道这一担子不轻,并马上想到她的丈夫出外谋生去了。我忽然想,也许就在五六年前,她还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姑娘,清明节在娘家上坟祭祖,与小伙子们一起踩着轻快的脚步去踏青。可现在是她在坚守着一个家,在清明节的时候替夫家上坟祭祖,遵循一定的程式。我从她认真的样子看出了她的努力和坚守。

  年少不识愁,上坟当旅游。儿时跟着父亲和大人们上坟,满山跑,看山花烂漫,摘食着柴爿花,吃得满嘴艳红。如今我的父母都已经走了,静静地睡在村庄东面的茶山上,母亲刚在去年去世。我上了几处坟后,来到茶山。刚才还下着雨,这会儿晴了。

  茶山的早晨,天空薄薄的,太阳从东边的山头露出来,怯怯的、涩涩的,照着柴禾,照着小草露珠,照着土地,照着父母的坟……这是一片我儿时劳作过的土地。我曾跟着母亲在这里采过茶,也曾在读小学时与同学们一起来这里锄草。如今,茶山成了村里的公墓,山上开满了白色的野樱花,村民们叫“望春”。

  今天,我们一家人来祭扫,墓前两棵水杉已亭亭如盖,枝叶交叠在一起组成了碧绿的穹顶。我们清理了坟前的杂草,在坟头摆上鲜花,在石桌上摆上青团、酒菜,轻声地告诉父母又清明了。诉说着怀念的话,告诉他们我们这边一切都好,让他们在那边也安心生活,然后恭恭敬敬地叩首祭拜。勤劳的父亲和聪慧的母亲,今天静静地躺在这里安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无尽的思念。恍惚中看见无数身影在时光中重叠——祖父牵着父亲,父亲带着我,而今我又领着孩子来了……每个清明都是连接生命、贯通古今的渡口。

  公墓草青树绿,山弯里,小风贴着地沙沙地走,人们的哀思蔓延,像春天里漫山遍野的草。有些人开始轻轻地抽泣,大多是一些亲人刚故去或突遭意外的,睹物思人,悲伤涌动。这世上有些悲伤会伴随你漫长的一生,甚至比一生还要长。我们对亲人的思念代代相传,伤连着伤,痛叠着痛,通过一年一次的祭扫把它转化为延续生命、创造生活的不懈动力。

  野草小树自生愁,山色清风共缅怀。清明节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寄托着我们对先人的无限哀思,历经数千年,已内化为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行为。我想不管是苍狗白云、世代更迭,清明祭祖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它象征着我们民族永不数典忘祖和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