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义乌市基层委
中间品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是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合作最为紧密的产品。当前,要以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为引领,大力拓展中间品贸易,进一步提升义乌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定价权、规则权,加快打造小商品世界贸易中心。
现状
贸易规模逐年扩大。2024年义乌市中间品贸易总额1803.93亿元,同比增长9.38%。得益于铜制品等原材料进口,2021~2024年中间品进口规模从51亿元扩大至301亿元,年均增速达81%。
行业类别多种多样。全市中间品类别主要包括饰品配件、服装辅料(拉链、纽扣、线带、花边、针纺布等)、五金件、皮革、花类配件、塑料零配件、机械设备配件、纸制品、模具、光伏产品等,出口以日用百货配件为主。从业商户超1.3万家,商位店面超1.8万间,分布在国际商贸城、国际生产资料市场、模具市场及13个专业街。其中模具城近年来发展强劲,总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经营户近1300家、从业人员超万人,形成了产品设计、模具开发、原料进口、后段加工(注塑机及配件)、销售等完整产业链,成交额从2019年的6亿元扩大至2024年的22.1亿元。
不足
产业支撑不足。一是本地货源少。中间品货源来自全国各地,有本地产业支撑的主要是光伏产业和纺织面料,而五金、钢铁、塑料、饰品等产品的配件产业基本在外地。二是缺乏高附加值。在出口前十的中间品中,仅有光伏、纺织面料、汽车零部件3种为国家重点出口中间品。三是产业链延伸不足。光伏原辅材料企业数量少,无法承接硅料、拉晶、光伏玻璃等环节,光伏制造设备、逆变器、光伏储能等产业链重点环节的企业尚未在义乌落地;模具行业中高端精密模具、大型模具加工制造短板较为突出。
市场培育不够。一是中间品市场集聚度不够高,商铺分布于7个市场、13个场外专业街,一些行业如塑料粒子等布局有待整合优化;国际生产资料市场行业布局一直在调整,市场人气不高;模具城发展空间受限,60%热处理、电镀等配套工艺生产外溢。二是中间品进口处于起步阶段,以大宗原材料为主,种类较为单一,大多数为铜制品,占比达78.83%。三是中间品线上市场发展不快,缺少有全国影响力的中间品数字化平台。
贸易向海外拓展不够。一是品牌出海步伐不够快。中间品注册境外商标的数量非常少,导致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义乌在“9+9”国别设海外仓35个,多数以服务成品为主,仅有4家制造业企业前往“9+9”国别布局中间品贸易,散布于3个国家“单打独斗”,对中间品贸易带动作用尚不明显。二是中间品参展促贸不够主动。缺乏中间品综合性展会,不利于利用展会资源来拓展境内外市场。调查显示,78.1%的服装辅料企业和57.5%的饰品配件企业的参展数为0,模具外贸接单以“坐商”为主。
建议
打造高附加值产业集群。一是打造光伏产业基地。紧盯异质结、钙钛矿高效薄膜电池等光伏下一代先进技术,打造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加强光伏电池浆料、胶膜、背板、接线盒、铝边框、包材等关键原辅材料布局,尽快建成满足光伏龙头企业本地化采购需求的供应链体系。二是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依托整车出口带动汽车零部件等中间品出口。三是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以打造义乌“芯谷”为目标,深化半导体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泛半导体产业园规划建设,瞄准工业增加值高、科技含量足、投资金额大的优质项目。
着力培育贸易市场集群。一是充实国际商贸城中间品行业布局。发挥成品市场优势,整合全球数贸中心、国际商贸城、周边专业街资源,招引培育新能源汽车(配件)、饰品配件、针纺布、线带、相框等行业,树立中间品贸易市场标杆,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向上游环节攀升、供应链优化提质,形成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加快义西中间品行业整合。整合国际生产资料市场、C区块、模具市场,构建集设计、开发、仓储、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中间品交易生态圈。打造“模具智造小镇”,以建设模具生产基地和精密模具制造高地为目标,合理增加规划面积,加强用地保障,实现模具行业原材料、设计、制造、贸易、人才等全链条集聚。推进四期数智化产业园项目,顺应信息光电、汽车、芯片、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需求,推进“模具+智能制造”产业联动。三是发展“中间品+保税加工”新市场。依托本地及周边工业生产需求,发展半导体材料、塑料粒子、棉纱等中间品原材料进口市场。依托综保区功能优势,发展中间品进口后的保税加工业态,通过转口贸易、加工贸易,优先培育外贸型高端制造业,进一步拓展中间品出口市场。四是做优中间品贸易数字平台。在Chinagoods平台开设中间品专区,吸引全国中间品企业入驻开展产品展销、享受履约服务,提高平台获客能力。鼓励企业自主建设中间品数字化平台,对接“海智在线”等中间品电商平台,提升企业数字化接单能力。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一是加强与“9+9”重点国别经贸合作,重点培育“9+9”国别集拼中心,探索创新“汽车+零部件”集装箱混拼出口新模式,促进汽车与零部件快速集拼出口。发挥国别化采购商服务中心、商协会等力量,支持企业前往有关国家布局下游加工产业,将上游中间品贸易留在国内,曲线稳住欧美市场。二是锚定“一带一路”扩大合作共建,重点拓展中欧班列沿线国家中间品贸易市场,打通关检、物流、税收、标准、规则等堵点障碍,畅通中间品贸易合作,推动沿线国家投资与中间品进出口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把对非贸易作为重点延伸方向,进口非洲铜、铝、原木等中间品,拓展经贸发展新空间。三是培育一批中间品“出海品牌”。加强国外商标注册指导,重视海外知识产权教育及风险预警,形成中间品全球商标覆盖体系。鼓励企业参与中间品行业标准制定,争取推动跨国标准合作。整合市域范围内中间品重点产业链,推动中间品贸易企业与海外企业建立合作联盟,增强义乌中间品贸易的影响力。
优化贸易发展环境。一是支持中间品行业与展会对接,更新境外展支持目录,编制全球多元化展会指南,支持企业赴“9+9”国家举办或参加中间品展会;根据中间品品类大目录引进供货商,吸引全球中间品企业来义乌采购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等,力争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中间品展会。二是加强中间品贸易金融保障,建立便捷高效的融资征信体系,推出多元化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更精准更丰富的融资渠道。三是全面谋划中间品贸易发展策略,深入分析中间品贸易的企业、行业、园区、市场、要素、机制,梳理任务和项目清单,扩大全市中间品贸易优势,抢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关键节点与战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