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陶迈卿 通讯员 程冰清
最近,阙长峰有个幸福的烦恼:“每次出去展销交流,大家都不叫我名字,直接叫我‘航川一号’。”他喜滋滋地把社交软件头像换成了“航川一号”图片。“希望大家说起大米就想到我。”
“航川一号”是建德新晋的“网红大米”,由阙长峰带领的东山精制米厂研究栽培,煮出来的米饭软、糯、弹,口感甚佳。
在厂里工作近15年的老职工洪庆莲感慨:“阙总在粮油行业很有远见,带着我们越干越好!”
从1996年创办东山精制米厂,到成长为建德粮油产业领军人物,阙长峰再清楚不过春耕秋收的道理:脚步得跟着节令走。
创业初期,阙长峰发现建德农户分散经营,粮价受制于中间商,常常出现“丰产不增收”的情况。为此,他积极走村入户,以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与农户签订长期合同,逐渐建立起“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至2005年,企业年加工能力突破5000吨,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民年均增收超万元。
但阙长峰清楚,基础加工只是起点,他一直在寻找其他突破口。
2018年,粮食市场中“稻强米弱”的怪现象,引发全国粮农对“延长产业链”的思考,也引起阙长峰的关注。
“产业升级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的必答题。”他果断下决心:从田间、车间到餐桌,要“吃干榨净”每一粒米。
2019年,他投入3000万元打造了一个现代化产业园:4万吨自动化大米生产线、1万平方米智能仓储、15辆专业配送车队……稻谷日烘干能力达200吨,粮油日配送量突破100吨。
“机器换人后,我们的员工也升级了。”搬运工杨师傅没想到,50多岁的自己居然成为一名综合型管理人才,从运货员蜕变为管家。现在,他正与时俱进学习电商知识。
在阙长峰全力升级生产链的同时,建德正启动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建德草莓”“建德苞茶”逐渐出圈,享誉全国。阙长峰敏锐捕捉到品牌的力量。
“好米更需好宣传,粮油也要品牌化。”他及时抓住“振兴浙粮”的契机,主导推出“航川一号”“九孔一号”等自有品牌,线上线下齐发力,积极倡导“本地人吃本地粮”。在建德市政协全会上,他通过提案《关于打造建德粮油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议》呼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推动粮食产业全链条联动,合力推进品牌化建设。
不仅如此,东山精制米厂还率先打造了稻米农耕研学馆——透明工厂,实景化展示稻米加工全过程,让消费者从一粒米中感受建德,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如今,正如阙长峰当初所想的,东山精制米厂已构建起从“一粒种子到一碗米饭”的全产业链。这一跃升不仅解决了本地粮农的后顾之忧,更让企业跻身浙西粮油加工龙头企业行列。
阙长峰常说:“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农民。”他有一套从田间地头悟出的道理:在田里插秧的时候,后退其实是向前。办企业也是这样,付出也是一种收获。
2013年,他牵头成立建德粮油协会,整合全市108家粮油企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秩序。疫情期间,他带领协会成员签署“保供稳价承诺书”,组织200余吨粮油连夜投放市场。
去年,航头镇依托“稻和灵栖”高效生态园区和绿色农田建设,打造了稻米烘干中心、育秧中心和农机服务中心,阙长峰成为运营负责人之一。
他招募了20多名有经验、有技术的退休农技专家,和相关操作人员组成长期服务团队,并配置最新农机设备。团队对各家各户的农田进行种植规划,从育秧、种植、植保、收割,到秸秆处理、烘干、稻米精深加工等各个环节,为农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既让土地不荒、农机不闲,又让农户安心当个“甩手掌柜”。“2024年,我们的服务中心已服务了17000亩地,今年还将进一步扩大团队规模。”
在粮油行业摸爬滚打这么多年,阙长峰对未来仍有很多期待:“农业就是这样,一分努力一分收获,十分努力十分收获,我会继续付出百分努力。”
夜幕降临,阙长峰走在田埂上,忍不住掏出手机发了条朋友圈:“晚上看到的稻子有种别样的味道。”确实,在他眼里心里,这片与他相伴了几十年的稻田,总有看不完的风景,品不尽的滋味……
委员名片:
阙长峰,建德市政协委员、惠而丰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东山精制米厂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