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9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加强乡村自然资源保护利用

日期:04-10
字号:
版面:03版:提案       上一篇    下一篇

  鄞州乡村振兴新图景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宁波鄞州区政协十七届四次会议确定《关于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助力乡村生态振兴的建议》为全体会议提案,呼吁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统筹谋划,扎实推进乡村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积极助力乡村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绘好“美丽篇”。

  情况:

  鄞州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拥有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天童省级风景名胜区、东钱湖风景名胜区3处自然保护地。作为国家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鄞州近年来通过创新自然资源保护机制、强化生态修复、推动产业融合,有力推进了自然资源高效利用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但在资源挖掘整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面临不少挑战,需加快破解。

  建议:

  织密支撑保障体系“一张网”

  加强规划引领。坚持“多规合一”,有序推进各类规划科学编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定期体检评估制度,优化乡村地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

  健全机制体系。进一步厘清部门单位职能边界,充分调动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单位力量,协同推进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健全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机制,做好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深化登记成果应用研究。

  强化要素支撑。加大创新型、复合型、技术型人才引育,加强人才交流,建立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咨询专家库。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提高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区保护补偿额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鼓励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信贷、债券等形式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打好系统修复治理“一套拳”

  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自然资源系统健康诊断,重点关注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梳理汇总潜在生态侵扰因素。加快区域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制定集问题诊断、治理技术、监测监管等于一体的全过程保护实施方案。

  坚持系统治理。统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在耕地治理中,强化高标准农田和粮食功能区建设,推广“稻鱼共养”等生态有机种养模式,维护农业景观半自然生态;在水域治理中,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一体推进滨水湿地生态修复,加强原真性、完整性保护。

  坚持科技赋能。借助科研机构、高校院所资源优势,保育乡村自然资源形态。比如,基于海岸带侵蚀程度、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物粒度的专门研究,加强滨海湿地和自然海岸线保护,共建宁波千里滨海生态走廊;深化新型山体边坡修复技术,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为裸山裸地重披“绿衣”。

  下好资源科学利用“一盘棋”

  夯实转化基础。建立健全生态产品基础信息普查和调查监测机制,梳理乡村生态产品类型数量、权益归属、开发利用情况。加大对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价值实现保障等机制的探索力度,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促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

  建强产业业态。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模式,探索多元化、多价值、多业态、多渠道的全产业链路径。深化种业强区建设,推动种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瞄准林下经济,做强“太白滴翠”“东海龙舌”等林特品牌,推进毛竹碳汇产品开发和收储建设,加快“以竹代塑”竹产业科技创新。

  探索模式渠道。积极构建多元融资体系,将自然资源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整合。探索建设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将自然资源存入生态产品交易中心,转化为可计价、可交易、可融资的生态产品。梳理合适的环境治理和产业项目,以项目开发带动自然资源保护利用。

  汇聚“亲生物鄞州”建设“一股劲”

  注重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健全全区生物物种信息库。积极构建覆盖森林、海洋、湖泊等领域的观测网络,做好生态热点区域和指示物种的动态监测评估。

  注重基础研究和生态修复。主动对接相关科研机构,聚焦珍稀濒危物种繁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深化基础研究。加强各类生态空间耦合与功能联系,构建连通性良好、利于多物种共存的立体环境网络。修复过程充分考虑“亲自然性”,提高当地物种选用比例、建设生物友好堤岸、保留生物迁徙通道。

  注重互动体验和科普宣传。进一步挖掘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打造更多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结合“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宁波市生物多样性体验月”等时间节点,汇聚社会组织、高校联盟、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