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0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红色收藏应关注文化附加值

日期:04-08
字号:
版面:04版:鉴赏       上一篇    下一篇

  □赵畅

  近年来,红色收藏在各地开枝散叶、勃兴发展。但在收藏中,也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就是觉得“红色收藏物质价值相对较低,增值空间小,显得有点得不偿失”。

  其实,对于红色收藏,我们更应把重点放在其文化附加值上。倘若没有这样的认知定位,就难以搞好红色收藏,即便勉强涉猎,也注定走不远。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彰显红色收藏的文化附加值呢?关键要在“三个关注”上下功夫,即要关注藏品的自身特点,增强辨识度;关注藏品的流转轨迹,把握厚重性;关注藏品的精神内涵,提升情怀感。

  红色收藏所涉及藏品的辨识度,就是指藏品本身与普通藏品之间所拉开的距离,其中包括量级、质地、内核、品相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往往决定了藏品文化附加值的高低。1991年建党70周年前夕,上虞县档案馆珍藏了一本《共产党宣言》首译本。后经上海市档案馆和中共上海一大会址纪念馆的专家鉴定认为,上虞这本《共产党宣言》与上海市档案馆收藏的《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版完全一样。尔后,获悉我国有关部门曾搜集到七册首译本,但上虞的这一册最为完整,其他六册或是再版本、第三版本,或是无封面、残损本。这样的红色收藏虽可遇不可求,但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藏品个性的辨识度与价值的珍稀性,却不免有着生动的启示。

  莫要小觑任何一件红色藏品,尤其是那些身份独特的藏品,说不定其有着颇为曲折的流转轨迹,而恰恰是这一特征,增强了藏品背后故事的厚重性与生动性,进而能够吸引更多人与其结缘,并通过还原事实真相、探寻渊源,感受红色收藏的意蕴与趣味。想起1922年朱德赴欧留学,他的恩师、原云南讲武堂教官李鸿祥资助了他求学路费。朱德为感谢恩师,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小乌铜马赠送给老师。1957年2月,朱德去云南视察,特地去昆明拜望李鸿祥老师。李鸿祥见到分别35年的学生很是高兴,他知道朱德一生爱军马,便又把这件小乌铜马归还给了朱德。从此,小乌铜马成为朱德最珍爱的一件藏品。这间隔35年“一赠一还”的流转过程及细节,我们得以窥见师生之间的特别情愫——“赠”是一份真挚的谢意,“还”也彰显着一泓“不夺人爱”的雅意,以及由此滋生的惺惺相惜的善意。

  红色藏品的文化附加值,除了涉及藏品自身的材质、工艺、历史、科技等因素外,更多体现在以“红色”为底色的精神内涵上。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想特质、情感因子、精神内涵,进而受到启发、获取教益,这才是收藏红色藏品的终极目标,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收藏境界。罗荣桓元帅在他一生戎马生涯中,长期收藏着一枚银元,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这枚银元是他在井冈山时部队的“伙食尾子”,即分给官兵的伙食结余之款。当年部队生活十分艰苦,他舍不得将此银元花掉。有一次战斗,一颗子弹射中了他的胸部,正巧打在银元上,装银元的上衣袋被击穿,幸运的是他没有受伤。从此,这枚救命的银元成了他的珍贵藏品。这枚银元之所以弥足珍贵,并非因为它是“银元”,而是附着在这枚银元上的特别情怀:不舍得花,折射出罗荣桓元帅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高尚品德;“银元被弹击”,既是对一次鏖战经历的特别记录,也是对他视死如归、冲锋陷阵之勇敢精神的生动诠释。因此,只有深入藏品的内核,直击藏品的本质,红色藏品的文化附加值才能被放大到极致,其教育功能也才能因之而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