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0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闲话穿戴

日期:04-08
字号:
版面:03版:浙江潮       上一篇    下一篇

  □王兆贵

  记得年轻时曾看过现代文学翻译家曹靖华的一篇散文,标题是《忆当年,穿着细事切莫等闲看》。大意是说,当年在十里洋场,衣履时髦光鲜的,出门往往会被高看一眼,而穿戴土里土气的,常会遭受冷遇,就连门房也不让你走正门。后来读汪曾祺的散文《不衫不履》,联系起来思索,觉得穿戴这件事真是大有学问。就连孔子当年也曾对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很讲究。当然,他也曾因以貌取人而愧疚,叹息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圣人尚且有看走眼的时候,我们这些凡人更易受蒙蔽,所以看人既要看外貌,更要看内涵。

  现实生活中,穿着打扮原本属于个人爱好,他人管不着,却又关乎周围人对你的观瞻,随意固然可以,风评则有碍于你的自信,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并非虚话。穿得像样一点,最起码可以镇住小人的白眼。一个人不修边幅,邋里邋遢,除非知道你的底细,否则没人瞧得起。可这是俗世通行的价值评判,再高一个层次就不管用了。“衣冠珠翠玉搔头”尽管华贵无比,但同“腹有诗书气自华”相比,哪个更让人钦佩呢?

  西南联大那阵子,不少师生都饱受战乱之扰,加上贫富不均,穿什么的都有。当然,也有几位特立独行的人物,根本就不讲究,也不感到难为情。化学教授曾昭抡,穿了一双空前(露着脚趾)绝后(后跟烂了,提不起来,只能半趿着)鞋,走起路来踢哩秃噜,浑不在意。汪曾祺老先生在《不衫不履》一文中感慨地说:“联大师生破衣烂衫,却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学问,真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种精神,人天可感。”

  遥感之父李小文,四季光脚穿布鞋,却让中国遥感技术领先全球20年,一生培养了160多位遥感人才,被誉为“布鞋院士”。哈理工数学天才王晓琮,夏穿塑料凉鞋,冬穿黄胶鞋,四季只有两三套衣服。中科院院士、人工合成胰岛素的主创人王志珍,在央视节目中曾因鞋底脱落而尴尬。他们如此省俭,并非因为缺钱,而是把积蓄捐给了国家和百姓最需要的项目。

  曾有人发问,你身上有没有穿了十年以上的衣服?这在生活条件艰苦的过去很正常,在今天可能有点稀罕,可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社会发展到今天,穿戴虽然不是小事,但也算不上什么大事。“狗眼看人低”的年代早被人们甩在了身后,完全可以等闲看了。你到大街上走一圈会发现,穿什么的都有,怎么穿的都有。西装革履、旗袍貂裘、唐装汉服、工装制服和休闲运动装、广场舞套装以及“三明治穿搭”随处可见,夏衣冬穿、内衣外穿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你炫你的花枝招展,我牛我的破裤漏洞,没人会在衣饰上说三道四,也很难用穿着区分贵贱。正相反,时髦的族群讲究个性化,怎么另类怎么穿,恨不得把自己打扮成卡通造型,唯恐与人撞衫。

  窃以为,穿戴这件事关键在得体。考究与精致当然好,倘若气质跟不上,再高档的服饰也遮不住你的俗气。得体二字,听上去简单,仔细琢磨一番,还真不简单。因为穿着得体,既大气又养眼,不仅在于生活条件、社会环境,更在于个人的审美眼光。一个人的服饰穿戴,只有建立在内外兼修的基础上,其形象才能相称得体,才能让人感受到体面而不扎眼的气质和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