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雨
曾有幸现场聆听过《生命如此美丽》的作者张贵平教授的一场讲座,被张教授带妻子抗癌六年最终战胜天命的亲身经历所震撼,了解到作者在帮助妻子抗癌期间,工作、读书、育儿一件事情都没耽误,我更是对他肃然起敬。在这样一个些许浮躁的社会,是怎样的力量促使一个人能够如此坚韧,在“兵荒马乱”的世界与争分夺秒的日夜里踽踽独行?读《生命如此美丽》这本书,仿佛跟作者一起经历了一番磨难,也深受一场精神洗礼,更感叹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绝望无法治愈,医生不检查灵魂。当我读到以下一段文字的时候,那种绝望是深入骨髓的:“我焦急地等待那人满为患而许久不见下来的电梯。我在楼道两侧拥挤的病床间穿行,眼里满是输液架和吊瓶,一瓶瓶无色、白色、红色、黄色的液体,顺着那如雨线般密密麻麻的输液导管滴入病人的身体里面。”
也许是经历少的缘故,少有的几次去医院也只是止步于体检大厅,我没有真正体会过医院里充斥着的无助,但当我抚摸着书中这密密麻麻的文字时,仿佛身临其境,就挤在那从不停歇、上上下下的电梯间。肯定是无尽的恐慌吧!肯定是漫长的黑夜吧!毋庸置疑,癌症是人人惧怕的东西,一旦它找上门,就是一个家庭的至暗时刻。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后依旧热爱生活。明明是被命运重击的人,张贵平教授却凭一己之力,用爱与责任书写一曲生命的赞歌。读这本书时,我常常感叹生命的可贵与顽强,作者用自己的言行与思考,向每一个阅读者传达生命之美。
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
通读全书,你会被不屈不挠的坚韧所折服,我想,这便是生命之所以美丽的关键之一。在儿子10岁时,妻子被查出患有鼻咽癌,这是一种临床无法医治的绝症;4个月后复查,却被告知癌症转移到了肺部,令人崩溃的是曾有专家说过“鼻咽癌如果出现肺转移,病人的生存期多则两年,少则一年”;可偏偏祸不单行,之后的诊疗中,妻子又被查出患了牙龈癌,这让病情更加复杂。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他们没有选择逃避或放弃,而是以一种近乎奇迹般的毅力,与病魔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斗争。这种对生命的坚持,背后是人类精神的强大与不屈,让我不禁对照自己生活中的困难,简直不值一提,继而充满斗志。
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是一万次的春和景明。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不觉被命运裹挟着向前,很多事情,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命如此美丽》教会我的,是对未知的探索与接纳,才成就了生命之美。面对癌症这一未知而复杂的疾病,贵平夫妇选择了积极学习、勇敢面对。很难想象,一个经济学博士,因为妻子患癌,就抽时间夜以继日地阅读医学著作,看完了上百本医书和上千篇医学论述,甚至还学会了阅读CT影像资料。记得在现场他讲到,有次他晚上仔细观察妻子的CT影像,发现了甚至医生都疏忽的一个细节,当时完全震撼到我。从此我了解到,当一个门外汉,对未知的反应不是恐惧而是求知与接纳时,他可以战胜一切。
文字不再是匍匐于各种介质中的微若尘埃,它成为一种震撼人心、凝聚意志的力量。
在经历生死考验后,贵平教授再一次向世人展现出一个平凡人的智慧与善意,这是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定义,在一段一段的文字之中彰显生命之美。他选择将自身经历写作成书,探讨了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普遍关心的就医和治疗问题,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学和哲学思想,这对于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来说,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对普通读者来讲也是一种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启发。他还开通了公众号,免费为患癌家属以及各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向他求救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答疑,可以说,在我不算太长的人生经历中,贵平教授是我接触到的最善良的人。
合上书,我看到车子隆隆地驶向远方,像窗前的叶片从翠绿到金黄。叶落惊秋,悲凉背后,却藏着丰硕的果实与隐隐的生命力,当我在枯枝中察觉到一抹绿色的存在时,我知道,生命的美好必将如约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