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0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荐贤贤于贤

日期:04-01
字号:
版面:03版:浙江潮       上一篇    下一篇

  □陈思炳

  闲翻冯梦龙编的《东周列国志》,读到“鲍叔荐仲”的章节,思之良久,由衷为鲍叔牙之贤而赞叹。

  齐桓公在乾时之战大败鲁庄公后,欲拜鲍叔牙为上卿,任以国政。鲍叔牙辞而不受,并推荐管仲曰:“臣所不若夷吾者(即管仲)有五:宽柔惠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仪可施于四方,弗若也;执枪鼓立于军门,使百姓敢战无退,弗若也。”尔后,桓公面试管仲,“连语三日三夜,字字投机,不知倦。桓公大悦”,遂拜管仲为相国,尊其号曰仲父,“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管仲尽心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终成霸业。

  孔子曰:“荐贤贤于贤。”鲍叔之贤有四:一是知己,虚心让贤。鲍叔牙是桓公重臣,跟随桓公,运筹帷幄,征战四方,屡立大功,拜为“上卿”亦无愧。可他颇有自知之明,对桓公说“至于治国家,非臣之所能也”,而力荐管仲为相。二是知人,用事实举贤。鲍叔牙让贤,不是虚情假意,表明上谦让一番,欲取故让,而是有理有据,列出五条不如管仲的地方,用事实说服桓公。三是能容贤之短,不求全责备。管仲并非完人,鲍叔牙深知。该书第十五回写到:“管仲与鲍叔牙同贾,至分金时,管仲多取一倍。鲍叔之从人心怀不平,鲍叔曰:‘仲非贪此区区之金,因家贫不给,我自愿让之耳。’又曾领兵随征,每至战阵,辄居后队,及还兵之日,又为先驱。多有笑其怯者。鲍叔曰:‘仲有老母在堂,留身奉养,岂真怯斗耶?’又数与鲍叔计事,往往相左。鲍叔曰:‘人固有遇不遇,使仲遇其时,定当百不失一矣。’”这里说得明白,管仲与其经商,得利多取,鲍叔谅他家贫,不以为贪财;管仲随其征战,不敢向前,鲍叔谅他留身养母,不以为怯阵;管仲与其计事,每不成功,鲍叔谅他时势不利,不以为不肖。故管仲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体谅人才之短,难能可贵。四是不为小人所惑,举贤不图报。鲍叔牙对管仲有举荐之恩,可管仲在晚年向齐桓公举荐接班人时却没有荐鲍叔牙。管仲病重后,齐桓公顾及他将不久于人世,问他是否可以让鲍叔牙接替他为相。管仲说,鲍叔牙善恶过于分明,以善待善尚可,以恶对恶,谁能忍受得了?鲍叔牙虽然是位君子,也是我最好的朋友,而且有大恩于我,但不可委以国政;这国相之职,我推荐由隰朋来担任。有人将此话告诉了奸臣易牙,易牙以为这正可以离间管仲与鲍叔牙,便跑到鲍叔牙的面前挑拨说:“管仲为相,是你推荐的;现在国王要他举荐接任的人,他竟然说你不可为政,反而推荐隰朋。管仲真不够朋友,我们都替你抱不平。”没想到鲍叔牙笑道:“这正是我当年推荐他的原因。现在他不受我们之间私人友情的影响,而举荐比我更适合做国相的人,正说明我没有看错他。管仲忠心为国,没有私心,我是敬佩的啊!”一番话,说得易牙面红耳赤,狼狈而退。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称赞)鲍叔能知人也。”以史为镜,可昭今人。 鲍叔牙有识贤之眼力、荐贤之胸怀、护贤之气魄、容贤之海量,当为今人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