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
行走在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我们又一次与清明邂逅。清明是我国众多传统佳节中最具多愁善感的节日,引得无数骚人墨客触景感怀。于是,清明漫漶过一首首诗词,逶迤而来。
清明时节,淫雨霏霏,哀思悠悠。人们在这一天都要祭扫先人之墓。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风雨愁煞人,抔土带怨,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唯有心底弥漫幽幽的思绪和淡淡的哀愁。古诗中写哀伤逝者悲痛心情的,似乎要数宋代诗人高翥《清明日对酒》一诗最为著名,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柳暗花明,景色旖旎,但已逝的亲人却享受不到这大好春光了,怎不令人痛断肝肠!苏轼的《江城子》词也是清明悼亡诗中的杰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纯用白描,情感自然真切,毫无斧凿之痕,全词句句有声,催人泪下。一代豪放派词人竟能写出如此缠绵婉约的词句,可见其对亡妻的思念之深。黄庭坚的《清明》别具一格:“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诗人由清明扫墓想到人的生死问题,进而有感于人的价值,表现了诗人旷达之中包含的郁勃、不愿与俗沉浮的兀傲之气和对仕途贤愚混杂的愤懑之情。
清明又名“踏青节”,盖因“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最宜外出郊游。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起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唐宋均是诗词鼎盛的朝代,故留下了很多有关踏青的传世之作,唐代诗人顾非熊的《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绘出万家车马出动,领略“芳菲莺自啭”的暮春风景。宋代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风和日丽,梨花盛开,杨柳葱翠,流莺娇啼。在这春和景明的美好时刻,人们竞相外出游览踏青,这是多么令人惬意之事!北宋诗人张先有“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的佳句,饶有情趣地刻画了郊野踏青游人往来不绝,妇女乘春游之际采集花草,时已黄昏仍流连忘返的盛况。
清明时节,北方乍暖还寒,南方春意盎然。唐代温庭筠的《清明日》形象地勾勒出桃红柳绿、万物复苏的春景:“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一首《临江仙》中也把清明景色写得惟妙惟肖:“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唐代韩翃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一句描绘了清明时节长安城内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古诗词里的清明就是这样意象万千,隽永悠长。但无论是悲欢离合、哀思绵绵,还是风和景明、杨柳依依,它带给我们的,总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