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新
农历三月三,诗人刘驾在长安的曲江边,目睹了上巳节的盛况,写下一首《上巳日》:“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日光去此远,翠幕张如雾。何事欢娱中,易觉春城暮。物情重此节,不是爱芳树。明日花更多,何人肯回顾。”
唐人上巳节于水边斋戒沐浴,是为祓除不祥。诗人所写是长安的场景,与南方略有不同,清人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上巳日置荠菜花于灶上,可驱虫蚁。”又见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民俗南北不同,但上巳日都是热闹的。曲江边上,喧若朝市,平常想找寻都难见到的人,在这里都可以遇上。日光下一眼望去,前来沐浴的人们搭起的翠帐,真是如云如雾。人们已将每年的上巳日当成狂欢节来过了,欢娱中不觉春城已暮。这首诗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末四句:“物情重此节,不是爱芳树。明日花更多,何人肯回顾。”原来,人们重视的只是“上巳日”这样一个节日,借祓除不祥,痛快地玩一下而已,并非真的爱惜大自然的春光芳树,恐怕连那开得正好的春花,也无心细细观赏呢,不信,明日花开更多,再看还有谁肯重来回顾?诗人写了一种世俗现象,即追逐节日欢娱,不知欣赏美好的大自然。手法上实写了上巳日的热闹,虚写了节日后的冷清。刘驾的观察发人深思,市井中的人们重视的究竟是什么?又恰恰忽略了哪些值得珍视的东西?
刘驾(822~?),字司南,他的生平事迹从其诗作和一些旧时笔记里一鳞半爪地拼凑起来,仅得其大概。由于他在《下第后屏居长安,书怀寄太原从事》一诗中有句“故山彭蠡上,归梦向汾水”,说明他的故家在彭蠡湖(今鄱阳湖)边上。彭蠡湖在唐时江州都昌县(今江西都昌)西六十里,与浔阳县分湖为界,所以现在定他为都昌人。刘驾有一密友曹邺(816~?),亦是当时有名的诗人,二人都工古风,时称“曹刘”。大中四年(850),曹邺先于刘驾登第,但他决定不出京,要陪着刘驾考上进士一起还乡。这件事由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记录下来,后来宋代的计有功《唐诗纪事》又引用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二人友情之深。曹邺是桂州阳朔(今属广西)人,也曾屡考不中,对刘驾十分理解,后来做到洋州(今陕西洋县)刺史,又升吏部郎中,为官有直声,他有《寄刘驾》诗:“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怅望美人不携手,墙东又发数枝花。”以“美人”喻刘驾,一时不能携手,便大发惆怅之情,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唐宣宗大中五年,沙州刺使张义潮趁吐蕃内乱发兵略定河渲之地,刘驾献《唐乐府十首》并序,第二年登第,或许是献诗起了作用亦未可知。
刘驾的《早行》有句“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与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同被后人称为旅人早行的传神出彩之句。
中进士后,刘驾在何处为官,都当过什么官,今已不详,只知道他最后的职务是国子博士。何时去世也不清楚。诗人聂夷中(837?~884?)有《哭刘驾博士》:“出门四顾望,此日何徘徊。终南旧山色,夫子安在哉。君诗如门户,夕闭昼还开。君名如四时,春尽夏复来。原野多丘陵,累累如高台。君坟须数尺,谁与夫子偕。”聂夷中为咸通十二年(871)进士,写此诗时还未登第,由此可知,刘驾在咸通十二年之前已经去世。
刘驾有诗1卷,共72首,收于《全唐诗》,但有些他人之作混入其中,后经研究者指出。如施蛰存在1985年作《刘驾:诗八首》中所引《春夜二首》,现在已知实为刘象的诗作。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评刘驾的诗云:“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意尽即止,为时所宗。”傅璇琮以为“与刘驾情况不尽符合”。而施蛰存则对刘驾的古体诗予以了肯定,说:“刘驾诗多五、七言古体,在律诗泛滥,人人竞一联一句之奇的时候,作古体诗成为空谷足音,亦足以引人注意。”但也指出,刘驾古体诗的成就未能超越陈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