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0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称呼内卷

日期:03-29
字号:
版面:04版:说吧       上一篇    下一篇

  ■陶琦

  看到有老一辈学者在社媒上抱怨说,当今社会习惯把年轻人称为“小姐姐”“小哥哥”,或者统一称为“美女”“帅哥”,让他对那些与自己孙辈同龄的人叫不出口,总觉得轻薄浮浪,缺乏尊重。他为此疑惑问道:为何今人就不能以一种恭谨平和的方式互称呢?

  看了以后深有同感,我平日也经常为怎样才能恰当称呼他人犯愁。如在外面吃饭,服务员有老有少,有妍有媸,一概称呼“美女”,不仅容易被误会为是嘲讽,引发抵触情绪,自己也觉得轻佻,不够庄重。同样,偶尔有嘴笨不够机灵的人,对我也以“帅哥”称之,遇到这种情况,会非常尴尬,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我一个半老头,肯定当不起这个称呼,但对方明明就是在跟你说话,不答话又不礼貌,也无法去纠正对方。当今很多流行泛滥的称呼,都是夸张变形的,不是贬低,带有轻辱性质,就是轻浮油滑,缺乏人际间应有的边界感。不卑不亢、恰如其分称呼他人的做法,仿佛已经杳如黄鹤,一去不复返了。

  称呼他人“美女”“小哥哥”的做法,源于网络。早期人们在网络上交流,分不清另一方的性别,会问对方是“MM(美眉)”还是“GG(哥哥)”。其后电子设备普及,网络语言开始大规模外溢下移到现实中,很多人认为这样说话才够“贴地气”,遂习以为常。而且还有越来越“卷”的趋势。前些年,电商把每个顾客都统称为“亲”,现在则进一步升级为“家人们”。流量时代,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点赞,就只能绕过更高层次的思考,调快这台“跑步机”的速度,刺激感官,加大观看者的多巴胺释放剂量。

  很多人面对风潮的裹挟,既被动接受,又主动参与。譬如,近年不断有“打工诗人”“骑手诗人”“月嫂作家”见诸媒体和网络,许多人都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并没有觉得这种加有前缀的称呼有何不妥。其实一个人的文章或诗歌能够获得赏识,跟其职业毫无关系,只要达到了公开出版的水平,就是作家,就是诗人。而在名称上加以职业前缀,实际上是在暗示这些文字作者处于社会边缘底层,与主流作者是有区别的,本质上是在强调一种隐形的等级关系。

  就像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里谈到“知院”“同知”这些名称:“初出于典谒街卒之口,久而朝士亦然。名不雅古,莫此为甚。”宋代官署里负责掌理案牍的“老油条”小吏,私下都把佐助主官处理事务的副手称为“知院”“同知”,实际上是将这些佐治官员作为嘲笑、怜悯、厌憎、嫌恶的对象。久而久之,朝中大臣也开始这样称呼佐治的副职官员,“知院”“同知”被固定了下来,成为一个正式的名称。换言之,参与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投入到了鄙视链的打造与延续过程,却不自知。

  我平时看到一些人以“奶爸”“宝妈”“辣妈”称呼他人,或者进行自我标注,总会觉得诧异,为何这些人喜欢给自己打上一个固有的身份标签,就像往检疫过的猪肉上面盖戳一样?仔细一想便明白了,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注意力被不断分散的流量时代,也是一个个体自主性越来越缺乏的时代,为了吸引到足够的关注,新闻、歌曲都在变得越来越短,各种经过设计以便于吸引眼球的称呼,不过是流量消费逐渐失控的时代症状罢了。

  不要以为这是在小题大做,故意挑刺,社会学家早就指出,语言和称呼绝不是个小问题,因为最能体现所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氛围。就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尊重需要”被排在层级较高的第四层——每一个人都渴望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需要感受到自己的生活以及正在做的事情具有一定的道德意义,而不是一辈子逢场作戏,玩世不恭。称呼越来越“卷”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坎陷,就像被通电试验的老鼠,一旦被电流点亮了脑子里的奖励回路,就不可能再把导线拔除。为了满足感官刺激而追逐流量的公共生活,也是没有退出机制的。懂得恰当、得体地称呼他人,平和而有分寸地相处,既是对一个人自主意识的考验,也是自我管理能力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