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省委会
近年来,我省积极打造“非遗+旅游”创新产品,形成了串联全省非遗景区景点的16条主题非遗旅游线路、300多个优秀非遗旅游商品,有效提高了非遗旅游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的贡献度,为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调研发现,我省在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上仍存在一些短板,亟须改善。
短板
有政策欠聚焦,支持力度需加大。我省印发了《浙江省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薪火行动方案》等文件,但缺少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专项规划。
有项目无故事,深度融合还不够。总体来看,我省具有核心故事的非遗项目还较少,难以通过故事化和情境化的手法,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体验感。
有内容缺利用,创新活化待提升。非遗活化利用与特色旅游项目的融合度、创新性有待提高,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仍主要停留在特定文化场所的展示展览,深层次、沉浸式的互动体验项目较少。
建议
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强规划保障。一是加快编制省“十五五”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总体规划、省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等,提升政策聚焦力。二是摸清家底,建立动态的非遗数字库,重点梳理每年非遗活化项目,纳入政府重点工程,力争在全省范围内每年推出3~5个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精品项目。三是完善政策支撑机制,加大人才引育激励,可参考杭州、温州等地做法,将市级及以上非遗传承人纳入地方人才梯队,参照精英引领人才标准予以奖励。四是给予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项目一定的政策倾斜,在租金减免和资金补助等方面给予优惠,保障非遗产业链可持续化发展。
聚焦深度融合,讲好非遗故事。一是非遗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借鉴嘉兴余新曹王村打造蚕猫非遗文化的经验,盘活乡村非遗文化资源,实现非遗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双赢。二是非遗与产业的融合。鼓励非遗传承人建设非遗工坊,打造特色品牌和非遗产业链。三是非遗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融合。将非遗创意元素融入时尚艺术、生活美学,打造本土化的文创品牌。如将时代精神和当代审美融入非遗竹编技艺,与世界知名品牌合作。四是非遗与互联网的融合。搭建线上直播、短视频等全媒体展示平台和销售渠道,将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滚灯、竹编、灶头画、丝瓷茶文化、宋韵文化等转化为数字化制作,让非遗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聚焦产品转化,做好“非遗+”文章。一是非遗+教育,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将非遗文化写入乡土教材,设置非遗导师、聆听非遗讲堂,开展非遗体验研学项目。二是非遗+文创,将文化创意融入剪纸、竹刻、农民画非遗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中,推出现场DIY文创产品,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三是非遗+美食,借鉴“茅台+”的营销案例,为名小吃、百县千碗等非遗美食赋予文化内涵;与知名品牌进行跨界合作,如推出黄酒奶茶、粽香拿铁等创意网红产品,拓展年轻人市场。四是非遗+科技,依托虚拟仿真、全息投影、数字交互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数字展览、非遗主题娱乐馆、非遗主题公园等,以科技赋能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