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政协
嵊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全域旅游时代的文旅融合样板市”目标,要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全力推进文旅融合是一个新课题。
现状
资源禀赋优势明显。嵊州坐落于杭州、宁波、温台、金义四大都市圈几何中心,具有“四港”联动枢纽节点优势。嵊州有“百年越剧诞生地,千年剡溪唐诗路,万年文化小黄山”三张金名片,拥有全国文保点4处、省级文保点13处,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省级非遗项目12个,书圣王羲之、雕圣戴逵、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等名人资源丰富。嵊州物产富饶,有茶叶、香榧、桃形李等特色农产品,领带、厨具、电机、新能源电池、黄芪生脉饮等特色工业品,麦饭石、硅藻土等特色矿产品,根雕、竹编、泥塑等特色民间工艺品。
文化事业根基扎实。硬件方面,建成越剧博物馆、融媒体大厦、图书馆新馆、青少年宫等,袁雪芬、商笙伯等一大批名人故居修缮一新。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圈”130个,覆盖人口达40.83万人,乡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软件方面,举办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村越”(村DA)等活动,场面火爆;开展“越剧文化年”系列活动,举办国际书法朝圣、王中王围棋争霸赛、“浙东唐诗之路”山水挑战赛等系列节会;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人本文化进企业、孝悌文化进农村”活动,开展艺术知识、艺术欣赏、艺术技能和艺术活动的全民艺术普及活动,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成色更足。
文旅融合成效明显。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项目建设为依托,狠抓品牌建设,文旅业态不断丰富、文旅市场逐步火热,文旅融合的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业态运行有效提升。
瓶颈
文旅融合的认识不够到位,推进不够有力,全局性、系统性、可操作性考虑不够;缺乏全市“一盘棋”思想,没有真正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共谋发展的格局;缺少影响力大、引领性强、带动效应好的龙头项目。文旅产业总体还停留在传统产业,业态较为低端、产业融合较为粗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管理服务方式较为传统、宣传推介方法较为陈旧、要素保障供给不够扎实。
对策
统筹谋划,注重文旅融合发展布局。一要优化总体布局,形成全市文旅融合的“两山一溪”总体布局。西边着重规划会稽山区块,包括西白山、月亮湖等发展点位;东边重点谋划四明山区块,包括四明山、覆卮山、书礼小镇等发展点位,中间精心布局剡溪区块,自北向南依次布局始宁古城、唐诗之城、温泉城、崇仁古镇、剡城旧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小黄山遗址公园、越剧小镇、贵门鹿门书院等发展点位。二要优化产业布局。提档升级传统文旅产业,拉长越剧产业链,拓展越剧演艺业、戏曲服装业、越剧人才培训业等;重点培育民间工艺加工业文创产品品牌,提高附加值,形成规模效益;依托国际书法朝圣节等活动平台,发展壮大书画作品交易会展业;重点做优“金庭问道、鹿门访友、西白忘忧、卮山仙踪”四条精品线路,实现传统观光游览向现代沉浸体验的华丽转变。创新探索新兴文旅产业,运用《舞台姐妹》《汉文皇后》等越剧电影,探索发展影视业,开辟越剧寻根风情影视游;依托温泉城、唐诗之城、越剧小镇建立新的网红打卡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三要优化市场布局。完善提升现有文创园、古玩市场功能建设,充分发挥它们的市场交易功能;精准把握不同文旅消费群体的需求导向,探索形成新的消费市场。依托爱越小站,不断拓展越剧产业市场;拓展文创产品互联网交易市场,创新营销方式,做到线上交易和线下交易、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
精准发力,突出文旅融合项目建设。聚焦项目建设短板,着力打造独具嵊州特色的拳头产品,重点做好“内活外引”文章。“内活”就是做好现有项目的提升改造和盘活文章。通过政府牵头化解难题、企业融资筹资、减免部分税费等多种方式,力争项目早日“改头换面”,发挥应有效益。建议重大项目建设的重点放在“三城一镇”的优化提升上。“三城”即剡城旧城、唐诗之城、温泉城。剡城旧城,是以市心街、古城墙、溪山第一楼等为代表的城隍坊古建筑区,该区域古迹遗存多、历史典故多,建议修建形成“一区一街”“飞鸟型”古城复兴样板区,打造集美食娱乐、文化展示、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历史街区,成为城市网红打卡地、心灵休憩目的地。唐诗之城,要做好水文章,区别于新昌、天台唐诗之路建设的山文章。对接域外资源,与仙岩、三界段的剡溪黄金水道相衔接,和市区的绿道相贯通,使唐诗之城真正成为嵊州千年文化的项目龙头载体。温泉城,要以“养生秘藏”为主题,围绕温泉养生、革命文化、特色民宿、风情美食等开辟生态康养度假游。“一镇”即越剧小镇。发挥越剧小镇的龙头作用,将越剧博物馆、越剧发源地、十姊妹剧场、越剧艺校、越剧艺术中心、越剧戏迷网、越剧名人故居、村越等“越”字资源串珠成线,发展“越剧+”产业,形成“越剧小镇”为龙头的越剧经济。“外引”就是做好创新项目的招商引资和落户文章。重点放在“两圣一祖”名人资源的激活开发上。一是要引进专业团队,凭借王羲之旅游风景区现有基础,挖掘华堂村、灵鹅村资源,突出书画艺术项目特色,做优“书圣”文章。二要招引优质团队,依托文创园、艺术村,串联逵溪村、访戴桥、听鹂处、戴望村、二戴公园、艇湖塔、天章塔等资源,突出非遗文创产品、民间工艺品开发的项目特色,做深“雕圣”文章。三要依托始宁古城,引进团队合作,着力开发始宁墅、石门山居、谢灵运垂钓处、敕书岭等资源,突出诗词歌赋项目开发特色,做精“山水诗鼻祖”文章。
重点突破,致力文旅融合业态提升。一要从传统文旅向时尚文旅转变。以越剧小镇或文创园为依托,打造一个包含越剧、小吃、茶叶、非遗制作、书画交流等为一体的沉浸式文旅消费综合体,每年春秋举办两季大型活动,提升项目的丰富性、玩赏性和性价比。二要从单一文旅向“文旅+”转变。发展文旅产业与茶叶、水稻、香榧、桃形李等特色农业产品、农业基地相结合的“农文旅+”模式;发展旅游与国学、军训、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教体旅”模式;发展文旅产业与领带、厨具、电机、新能源汽车、工厂化养蚕相结合的“工旅”模式等等,推动文旅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三要从大众文旅向个性文旅转变。聚焦不同群体,开辟以体育赛事为媒介的体育休闲游;以鹿门书院、唐诗之城、书礼小镇为依托的教育研学游;以温泉城、浙东“庐山”为目的地的生态康养游;以越剧名家、辛亥志士名人群为纽带的民国风情游;以小黄山遗址公园、嵊州越剧博物馆为承载的历史风物游,特别要聚焦大学生等年轻群体,开辟剧本杀、露营烧烤、水上项目、低空飞行、灯光秀、夜市经济等新兴文旅项目。
整体推进,强化文旅融合基础保障。一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景区、道路、酒店、宾馆、餐饮、厕所、停车场、购物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嵊州文化经济发展创造硬环境、软实力。二要强化要素保障供给力度。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市财政每年安排预算专项资金,用于文旅项目的开发建设;加大文旅人才引育力度,尤其要做好文化创意策划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导游人才的招引培育工作;建立健全文旅融合工作的动力激励、监督管理、平台运作机制,真正达到机制促人、制度管事的目的。三要强化宣传传播推介力度。在做好线下宣传的同时,重点打造以官方融媒体为主渠道,以微信、微博、抖音号、视频号、今日头条、小红书、哔哩哔哩等新媒体为分平台的全方位宣传矩阵。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扩大宣传工作的外向度,加强与网络红人、主播达人的联系合作,不断提升嵊州文旅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