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敏敏 通讯员 胡晨皓
一大早,在长兴吕山乡融晟渔业的育苗车间里,一条条刚从鱼塘里捞起的大口黑鲈,被置于充氧水箱中。称重、扫描、打针……养殖人员忙着给大口黑鲈注入“浙湖1号”芯片。
为啥要给鱼注入芯片?90后小伙朱鹏灿笑着说:“大口黑鲈刺少、肉多,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但在生长早期容易感染病毒,种质不稳定。注入芯片后,对其全基因测序和标记,辅助选育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等优势性种群,可以大大提高养殖效益!”
只见朱鹏灿手持扫码设备,贴近鱼背鳍下方。“嘀”的一声,鱼的代码就在电脑上显示出来。再将代码与数据库进行比对,便可找出鱼群中的“优等生”。
“相比未选育群体,通过选育的大口黑鲈生长速度要快30%以上。”朱鹏灿列出了一组详细数据:传统的5亩池塘一年产量15000至17000斤,但在相同面积的渔业循环水养殖车间内,产量能达到20万斤。
“芯片鱼”为吕山乡开启了一个充满想象的“未来农业”新世界。
“养鱼大王”“创二代”成了朱鹏灿的标签,但他自己最满意的身份是“新渔夫”。他说:“我是有着深深的渔民情结的。”
朱鹏灿大学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受父亲影响,他毅然放弃了高薪的外贸工作,回到家乡从事水产养殖。
初入水产养殖行业,面对知识盲区,朱鹏灿常常手足无措。于是,他一头扎进鱼塘,学习鱼类繁殖知识、观察鱼群生活习性、研究品种选育。经过近4年的摸索,朱鹏灿逐渐成为特种水产繁育保种的行家里手。
“我对农村有很深的感情,也体验过传统农业的艰辛。农业正迎来新的产业革新,我希望通过先进技术,让农业更智慧、农民更轻松。”2018年,朱鹏灿成立融晟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占地面积510亩的现代化渔业生产园区。其中,工厂化循环水育苗车间1.3万平方米、高标准池塘350亩,年产各种名优水产苗种400余吨。
“工厂化投入成本比土塘养殖要高很多,但在科技的加持下,鱼苗的存活率高达82.7%。”朱鹏灿说,数字化工厂带来的不仅是效益的提升,还有生产的绿色化、环保化。“我们可以实时监测养殖情况,智能化调节温度和水质,定时定量自动投喂,实现了养殖废水‘零排放’以及养殖过程‘零用药’。”
“水产繁育其实不难,要让更多的养殖户掌握致富本领。”朱鹏灿积极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培训养殖知识和科学技术。同时,成立“共富亲本”帮扶基地,以“小农入社”等方式助力低收入农户实现小投资、大分红。
截至目前,企业共开展渔业培训30多次、培训460人以上,示范带动农户从事大口黑鲈养殖200余户、反季节鲈鱼养殖户45户,辐射养殖面积5000亩,产值超1.8亿元,带动农户亩均利润增加1.2万元。
在水产养殖行业摸爬滚打了十余年,朱鹏灿拥有了更多身份,也承担了更多责任。
今年县政协全会上,朱鹏灿提交了《关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我县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希望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助力长兴打造‘南鱼北养’创新高地。”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浙湖1号’,加快选育优质鲈鱼品种,制造浙江的‘鲈鱼芯’。”对未来发展,朱鹏灿充满信心,“在数字化浪潮中,‘芯片鱼’将游出更广阔的天地。”
委员名片
朱鹏灿,长兴县政协委员、融晟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长兴县农创客联盟副秘书长、吕山乡乡村振兴青年联盟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