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0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湘瓷泛青花

日期:03-25
字号:
版面:04版:鉴赏       上一篇    下一篇

  南朝岳州窑青釉刻莲纹盘

  □王家年

  岳州窑为古代瓷窑,窑址位于湖南湘阴县城内,始烧于东汉,中经西晋、南朝、隋,一直延续到唐代。

  图为南朝岳州窑青釉刻莲纹盘,通体施青黄釉,釉面开细小鱼籽片,足底施釉,足沿露胎。造型精美,釉色滋润,是岳州窑典型器型。

  岳州窑瓷胎在唐五代时较为轻薄,胎质不如越窑青瓷紧密,胎色早期呈红或米黄色,晚期为灰白色。釉色以青绿色居多,也有青黄色的。釉薄而质细,釉泡较小,玻璃质感很强。釉面有细小冰裂纹,有流釉现象。不少器具的胎骨和釉面结合牢固,容易产生剥落的现象。唐代烧制时使用垫饼支烧;五代用支钉支烧,在盘碗底部留有支钉痕迹。岳州窑器物丰富多彩,有碗、盘、瓶、高足盘、四系罐、八棱短流壶等。碗的足以圆饼形和玉璧形为主,高足盘、八棱短流壶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它注重装饰艺术,纹饰以印花为主,并配以划花。器物肩腹部往往装饰着由团花和卷叶纹组成的带状纹饰。此外还有浮雕莲瓣纹装饰的,具有独特的风格。

  湖南省湘阴县曾出土了一尊罕见的青瓷龙首盉,年代为隋朝。胎骨呈灰白色,施青色釉,开片自然,烧结火候较高。器柄作龙首状,对立面贴塑为龙尾形态,器型呈鼓圆,下配有三个高蹄足,十分稳当,且生动活泼。

  史载,宋前湘阴有个“瓦碎潭”。从多处窑址堆集层及汉晋墓中,发现汉、晋、隋、唐青瓷器及青瓷片,证明先人有烧制青瓷的工艺技术,且规模庞大。专家在“青竹寺”窑址考古发掘中,发现纪年款布纹青瓷片铭文“汉安二年”。瓷片与原地窑址的青瓷器物一致,出土了青瓷四系罐、油灯、碗、碟等为岳州窑制瓷,胎质细腻、灰白,器形厚重,敲击有金属般声音,瓷化极高,青瓷开片,造型古朴美观、光洁;釉下荧光闪烁,玻璃质感强,唐代茶圣陆羽赞之“岳州瓷青、青则益茶”,唐代诗人刘言史有诗云“湘瓷泛青花”,有专家认为,岳州窑为中国史上最早青瓷当之无愧。

  陆羽在《茶经》中品定六大名窑的茶碗时说:“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从饮茶所需的器具来看,茶圣陆羽把岳州窑排在第四位。湖南常德收藏家周新国《武陵藏珍》记载:“岳州窑”之名,始见于唐代陆羽《茶经·四之器》。因窑址位于湘阴城关及县内其他地区,人称湘阴窑,而湘阴唐朝时属岳州辖地,所以唐代称其为岳州窑。

  岳州窑最早烧制的器具,胎质欠细密,釉色以青绿为主,半透明,多呈开片。从唐代开始,烧制范围扩大。当时烧制的茶具,有茶碗、茶瓯、茶盒等,其胎多为灰白色,釉色仍以青绿为多,有玻璃质感。唐初,岳州窑瓷器圆饼底仍然流行,施釉方法开始由半腰往下降至下腹部,这是一个特色。中唐以后,玉璧底圆口碗成为它的代表作。晚唐,受长沙窑兴起的影响,岳州窑开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