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0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一叶一芽见匠心

日期:03-22
字号:
版面:04版:说吧       上一篇    下一篇

  ■阿果

  一行行顺坡排到山顶的茶垄,似竖琴横卧。晨雾未散,腰系竹篓的采茶工已出没在琴弦间,她们双手左右开弓,手指灵巧如弹奏一串串八分音符。60岁的老沈,挺拔的身影出现在坡顶,他高着嗓门对采茶工叮嘱:“鲜叶一定要保证一叶一芽,不能超过2厘米。”采茶工们笑谑“沈老板的紧箍咒又来了”,不过还是会心照不宣地照规定采摘——700米高山云雾滋养的茶叶,唯有这般讲究,才能成就品质出众的莫干黄芽。?

  8点后,老沈从茶园返回山腰的作坊,第一批运到的鲜叶要马上摊青。抓一把鲜叶轻柔抖落,竹帘上慢慢就多出一张2厘米厚的青色叶毯。随着叶芽里的水分和青草气消散,屋里注满了好闻的兰花高香。摊青的间隙,老沈还要给做饭的老婆打下手,午饭有黄豆炖猪蹄、春笋平菇肉片、番茄蛋汤,让采茶工吃饱吃好,才能不耽误下午的采摘。这期间,还要对摊青及时翻身。老沈屈膝半蹲,五指张开如梳,小臂带动手掌?圆弧形划动,看到不合规格的鲜叶,要及时?剔出?。

  雨天湿气重,一般摊青6小时,鲜叶就可以入锅炒了。铁锅、土灶、竹炭、一双手,是做手工黄芽的全部工具。

  山里傍晚来得早,西斜的阳光如长颈鹿脖子,从窗户伸到灶台。柴爿烧得铁锅升温到230℃,老沈把一斤鲜叶倒进锅,叶片在锅里噼啪作响,他的双手以鹰爪状伸入灼热的锅中,掌心拱起形成保护层,指节快速挑起茶团。手腕交替抖动时,叶片在90厘米的空中完成水分蒸发,又落回锅底。老沈提醒观摩的学徒:“杀青很关键,手头一慢,这叶就糊了。”直到鲜叶触感绵软发粘,老沈猛的抄起茶团甩进竹匾,茶团跟刚出娘胎的小羊羔似的,肺叶张开,在竹匾中急促地喘息。

  做黄芽采用的是热揉,紧接着老沈的双掌如磨盘绞缠叶堆,手腕带动掌心翻扬,茶青如蛇般在掌心盘拢、扭转。揉好的茶青,还带着温热的水汽,此时老沈会迅速用湿布将茶青包裹,放进竹烘笼里,让茶青在湿热环境中发酵,“闷黄”是成就黄茶“黄汤黄叶”的关键。竹烘笼里的茶包,每10分钟要翻动一下,30分钟开包抖匀一次。为了细心照顾“襁褓”里的宝贝,老沈的晚饭往往只能捧到烘笼边吃。茶包一次闷黄不超过5公斤,茶青在“桑拿房”里完成由绿转黄的窑变,要花掉一个半到两小时。老沈和几个做茶师傅,十二时辰连番炒、闷、烘,一天最多只能出30斤左右黄芽。

  看玻璃杯中冲泡的黄芽,芽头秀气如雀舌,叶片轻软薄透,纹路丝丝清晰可辨,醇化的栗子香,随黄亮的茶汤上扬扑鼻……

  每到春天做茶季,总有年轻人慕名来学技艺。老沈不收学费,他还会备好烫伤膏,并把新炒的黄芽送给他们品尝。他的双手黑黢黢的,熏染的茶汁,已成了渗透到皮肤里的一层包浆。他将两只手掌伸出来,烙饼似的翻了翻,笑着对我说:年轻人看到这双手还愿意留下学,证明有吃苦的决心,我不能扯他们后腿。老沈,大名沈云鹤,是莫干黄芽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也是黄芽国标起草人之一。做茶赚钱是老沈身为茶农的本分,培养茶二代,他义不容辞。

  到老沈的茶园喝一杯莫干黄芽,是这些年我的迎春仪式。自认为无法像老沈那样,数十年如一日从事一门传统手艺,但亲身去体验,传播一叶一芽中蕴含的匠心,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