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
微观点:通过创新激励机制唤醒社会互助基因,以智能管理重塑资源流通效率,方能实现血液资源从“紧平衡”向“动态平衡”的质变。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无偿献血1699万人次、献血量2892万单位,较2022年分别增长5.9%和4.8%,献血人次和献血量均创历史新高。同时,血站通告“血液库存告急”的情况却又时有发生。今年1月,全国就有近10家中心血站发出库存告急的献血倡议书。一边是献血者与献血量创新高,一边是血液库存多地告急,我国血液供需遇到了哪些难题?
我国血液供应持续处于“紧平衡”状态,折射出血液供需矛盾的多重复杂性。一方面,我国临床用血需求以年均10%至15%的速度增长,老龄化社会加剧与医疗水平提升推动用血量持续攀升,而人均献血率仅为12‰,远低于发达国家31.5‰的水平。另一方面,血液资源分布呈现“东多西少、城多乡少”的失衡格局,偏远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备血能力薄弱,重大突发卫生事件中“等血救命”的案例时有发生。
此外,冬季寒冷天气与春节人口流动导致街头献血量骤减,叠加医院急救用血高峰,形成周期性“缺血潮”。更值得关注的是,现有血液调剂机制难以适应动态需求,血站与医院信息壁垒导致供需匹配效率低下,部分医院因担忧库存不足而过度申报用量,进一步加剧了资源错配。
破解血液紧张需从供需两端“双向发力”。在激励献血方面,需构建更具普惠性的动员机制,打破“互助献血”的应急思维。可探索建立家庭无偿献血账户,将亲属献血量转化为优先用血权益,形成“一人献血、全家受益”的保障网络;创新数字化激励手段,通过积分累积、社区荣誉表彰等多元化方式,激活普通民众的献血意愿。同时,应完善献血者权益保障体系,明确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在临床用血费用减免中的优先权,消除“献血难用血”的信任障碍。
在管理增效层面,亟需以技术赋能破解资源流通梗阻。通过物联网与AI技术构建全国血液管理协同平台,实现从采血到用血的全程数字化追溯,既能让血站精准预测区域需求,也能让医院科学制定用血计划。打破血站管理层级壁垒,建立跨区域血液调配的“绿色通道”,运用算法优化库存分配,减少因信息滞后造成的浪费。此外,完善冷链物流体系,确保偏远地区血液运输安全,提升应急状态下血液调配的响应速度。
血液保障是社会治理能力的体温计。当“紧平衡”状态成为常态,唯有通过创新激励机制唤醒社会互助基因,以智能管理重塑资源流通效率,方能实现血液资源从“紧平衡”向“动态平衡”的质变,为生命救治筑牢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