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1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破解儿童就医“分级诊疗”困局

日期:03-20
字号:
版面:03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张玉胜

  微观点:建构“分级诊疗”体系需要政府在政策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医院在管理层面推进流程再造,医生在技术层面持续提高水平,公众在认知层面转变就医观念。

  儿童就医难、儿科医生荒等问题,是困扰儿童医疗服务供给的顽疾。“金字塔尖”儿童专科医院“一号难求”,医生超负荷工作,一些基层医院却遭冷遇。儿童就医“分级诊疗”真正落地,任重道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表示,要通过优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等方式,补足医院包括儿科在内的多个短板弱项专业的发展,壮大和改善医务服务队伍。

  儿童就医“分级诊疗”之难背后是医疗水平、管理机制与社会认知等多方面因素。比如:基层医疗在技术、设备和人员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满足所有儿童患者需求;许多家长对基层医院的诊疗能力存在疑虑;转诊流程不畅,导致患者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来往奔波;缺少电子病历共享、远程会诊等信息化支撑,也影响了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

  儿童就医难是一面棱镜,折射出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结构性矛盾。检视我国儿科医疗资源分布,明显呈“倒三角”畸形。162家儿童专科医院承载着全国儿童的疑难重症诊疗,却集中了超过半数的优质医疗资源。这种头重脚轻格局导致基层医疗机构长期处于失能状态,儿科诊疗能力持续萎缩。曾有某三甲医院的儿科主任坦言:“我们接收的患儿中有近四成属于普通发热咳嗽,完全可以在社区完成首诊。”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儿科也不是内科的简化。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许多指标和用药有别于成人,这些都增加了儿童疾病的诊疗难度。鉴于社区医院医生多数为全科医生,破解儿童就医诊断难、沟通难、检查难和用药难,就当加强对全科医生的儿科培训,比如组织三甲医院专家定期下沉带教等。同时,还要通过配套专项津贴和畅通职称晋升通道等措施,鼓励基层医生积极学儿科、钻儿科、爱儿科,为分级诊疗奠定人才基础。

  患儿家属对基层医院的信任缺失,也是影响儿童就医“分级诊疗”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既需要提升其儿科诊疗能力,也需要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和远程医疗服务等技术赋能,弥合信任鸿沟。

  儿童健康关乎民族未来。建构“分级诊疗”体系需要政府在政策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医院在管理层面推进流程再造,医生在技术层面持续提高水平,公众在认知层面转变就医观念。这不仅需要医疗系统的自我革新,更需要全社会形成尊重儿科价值的共识。唯有如此,才能守护好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