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明
微观点:积极践行“投资于人”理念,心系万家灯火,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投资于人”,引发广泛关注。“投资于人”深刻反映出中央不断强化宏观政策的民生导向,既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投资于人”就是投资信心。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困难挑战之一是内需不足、消费不振。“投资于人”的本质在于发挥人在发展中的能动作用。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有14亿多人口,任何1%的需求,对应的是1400万人的大市场。“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用足用好稳岗返还、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等政策。”“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达到1200万人以上。”……通过这些“投资于人”的举措,激发人的潜力,释放发展动能,让更多人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可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投资于人”就是投资幸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坚持“投资于人”的民生导向,既回应了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也有利于全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投资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政治责任。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因为此,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的7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持续推进绿色发展,让大家呼吸更新鲜的空气、吃上更放心的食品;紧盯“急难愁盼”,聚焦“一老一小”“扩大普惠养老服务”“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投资于人”的价值观、发展观、民生观,再次彰显发展为了人民的使命担当。
“投资于人”就是投资未来。从长期竞争优势的维度来看,随着老龄化加剧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日益突出,“投资于人”不仅关乎当下,更是为未来储备发展潜力。
教育是对未来的“先期投资”,这要求“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对现有劳动人口进行再培训,“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这些都有助于在知识爆炸的AI时代,提升个人素质,应对未来挑战,确保在未来全球竞争中持续保持发展优势。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要积极践行“投资于人”这一理念,心系万家灯火,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让更多民众享受到发展的成果。